脚后跟长骨刺的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保守治疗包括不同年龄段均需休息避诱因、物理治疗(热敷、超短波理疗、冲击波治疗等)、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需注意不同人群禁忌);手术适用于病史长保守无效、骨刺压迫重要结构等情况,手术方式有跟骨骨刺切除术、神经减压术(伴神经压迫时),不同人群手术操作及术后护理等有差异。
一、保守治疗
1.休息与避免诱发因素
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人群脚后跟长骨刺时都需要注意休息,比如儿童若因运动等原因导致脚后跟长骨刺,要减少剧烈运动;老年人则要避免长时间行走、站立等加重足跟负担的活动。因为长时间的行走、站立或过度运动等会使足跟部的压力增加,刺激骨刺周围组织,加重疼痛等症状。
生活方式方面:保持健康的体重,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足跟的压力,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应注意控制体重。例如体重超标的人,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后,足跟部的压力减轻,可能会缓解相关症状。同时,选择合适的鞋子也很重要,应穿有良好支撑和缓冲的鞋子,避免穿高跟鞋或鞋底过硬、过薄的鞋子,减少对足跟的不良刺激。
2.物理治疗
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对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采用,用温毛巾或热水袋敷在足跟部,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不过,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热敷的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因为糖尿病患者皮肤感觉可能减退,对温度的感知不灵敏,容易造成烫伤。
超短波理疗:利用超短波的能量改善足跟部的炎症和血液循环。在进行超短波理疗时,要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参数。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治疗部位的防护,确保安全。
冲击波治疗:通过冲击波的能量刺激,促进组织修复。但在治疗前需要评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例如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不适合该治疗。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冲击波治疗的效果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3.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但要注意药物的禁忌证。儿童一般不建议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除非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因为儿童使用这类药物可能会有较多的不良反应。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可能存在的胃肠道反应等风险,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并且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病史较长且保守治疗无效:如果患者经过长时间(通常3-6个月及以上)的保守治疗,如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足跟部的疼痛等症状仍然没有明显缓解,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就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只要符合这个条件都可能需要手术。例如一些长期从事站立工作的年轻人,足跟长骨刺经过长时间保守治疗无效后,可能需要手术。
骨刺压迫重要结构:如果足跟部的骨刺压迫了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导致下肢麻木、血运障碍等情况,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比如老年人如果骨刺压迫血管,可能会出现足部皮肤颜色改变、温度降低等情况,就需要手术解除压迫。
2.手术方式
跟骨骨刺切除术:通过手术将骨刺切除。手术过程中要精细操作,避免损伤周围的组织。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的操作难度和风险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的组织更加娇嫩,手术操作需要更加轻柔。术后要进行精心的护理,包括伤口的护理、康复训练等。
神经减压术(如果伴有神经压迫):如果是因为骨刺压迫神经导致症状,同时进行神经减压术。要根据神经受压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减压的范围和程度,确保神经功能能够恢复。在术后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术后活动相对较少,血液回流可能减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