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脑勺脱发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遗传因素如雄性激素源性脱发;内分泌失调因素如甲状腺功能异常、性激素水平变化;营养不良因素如蛋白质、维生素缺乏;头皮疾病因素如脂溢性皮炎、头癣;精神因素如长期压力过大;物理因素如过度牵拉、紫外线过度照射等,严重或持续不缓解时需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相应治疗,同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预防改善。
一、遗传因素相关
雄性激素源性脱发:若家族中有脱发遗传史,后脑勺脱发可能与此相关。男性较为常见,是由于体内雄激素代谢产物二氢睾酮作用于毛囊,使毛囊逐渐萎缩、变小,头发变细、变软,最终导致脱发。这种情况在青春期后逐渐显现,男性患者可能从颞部、头顶开始脱发,女性相对较轻,也可能出现后脑勺等部位的头发稀疏。
二、内分泌失调因素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对毛发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当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毛发的生长周期,导致毛发更新减慢,出现包括后脑勺脱发在内的头发稀疏情况。同时可能伴有乏力、怕冷、皮肤干燥等表现。而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机体代谢亢进,也可能影响毛发的正常代谢,引起脱发。
性激素水平变化:女性在孕期、产后或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性激素水平会发生较大变化。孕期雌激素水平升高,产后雌激素迅速下降,可能导致头发进入休止期,出现大量脱发,包括后脑勺部位。更年期女性雌激素分泌减少,雄激素相对增多,也可能引发脱发。
三、营养不良因素
蛋白质缺乏:头发的主要成分是角蛋白,是一种蛋白质。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头发的正常生长,导致头发脆弱、易断、脱落,后脑勺头发也会受到影响。例如一些节食减肥的人群,若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维生素缺乏:维生素B族对头发的生长至关重要,尤其是维生素B7(生物素)。缺乏维生素B族会影响毛发的正常代谢。维生素D缺乏可能影响钙的吸收,间接影响头发的健康。例如长期素食者若不注意补充维生素B族,就容易出现后脑勺脱发。
四、头皮疾病因素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头皮炎症性疾病。头皮油脂分泌过多,马拉色菌等微生物繁殖,刺激头皮,导致毛囊受损,出现头皮瘙痒、脱屑,同时伴有后脑勺头发稀疏、脱落。患者头皮往往比较油腻,可看到白色或黄色的鳞屑。
头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和头发引起。常见的有黄癣、白癣等。头癣会破坏毛囊,导致脱发,脱发区域边界清楚,可能伴有断发、头皮红斑、结痂等表现。多见于儿童,与接触头癣患者或受污染的物品有关。
五、精神因素因素
长期压力过大: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人体会释放应激激素,如皮质醇等,这些激素会影响毛囊的生长周期,导致头发进入休止期,出现脱发。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都可能导致后脑勺脱发。例如一些面临考试压力的学生、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六、物理因素因素
过度牵拉:长期将头发扎得过紧,如马尾辫、发髻等,会对后脑勺部位的头发产生过度牵拉,导致tractionalopecia(牵拉性脱发)。尤其是一些经常将头发扎得很紧的女性,长时间的牵拉会使毛囊受损,头发逐渐脱落。
紫外线过度照射:长时间暴露在强烈的紫外线下,会损伤头皮细胞,影响毛囊的正常功能,导致头发脆弱易断,出现脱发,后脑勺部位也可能受到影响。例如长期在户外活动且不注意头皮防晒的人群。
如果发现后脑勺脱发情况较为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激素水平检测、微量元素检测、头皮皮肤镜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减少精神压力,注意头皮护理等,对预防和改善后脑勺脱发也有一定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