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心脏跳动节律或频率异常,分快慢速型,快速型与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等有关包括房颤等,慢速型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有关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等,发生机制涉电生理异常,临床表现有心悸等症状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长期严重心律失常可影响心脏功能致心脏扩大等并引发严重并发症如脑栓塞、心脏骤停等。
一、心律失常的定义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或频率出现异常。正常心脏的跳动是有规律且协调的,由窦房结发起冲动,按一定的传导途径和速率传导至整个心脏。而心律失常时,心脏冲动的起源部位、心搏频率和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环节发生异常。
二、心律失常的分类及相关情况
(一)按心率快慢分类
1.快速性心律失常
病因及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老年人可能因心脏结构退变等原因更容易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比如随着年龄增长,心肌细胞可能发生纤维化等改变,影响心脏正常电活动。
生活方式上,长期大量吸烟、饮酒、过度劳累等都可能诱发。例如长期大量饮酒会影响心肌代谢,干扰心脏的电生理活动。
病史方面,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脏电传导)、心肌病等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心房以无序的颤动样电活动为主,心率通常较快且不规则)、室上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快速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心室的快速心律失常)等。
2.缓慢性心律失常
病因及相关因素:
年龄上,老年人窦房结功能可能减退,导致缓慢性心律失常,如窦房结变性、纤维化等使窦房结产生冲动的功能下降。
生活方式中,过度运动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导致年轻人出现一过性缓慢性心律失常,但一般多为生理性,而老年人长期缺乏运动可能使心脏功能下降,加重缓慢性心律失常风险。
病史方面,有心肌梗死累及窦房结动脉导致窦房结供血不足,从而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有传导系统疾病,如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攻击心脏传导系统相关组织。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频率低于60次/分钟)、房室传导阻滞(冲动从心房传导至心室的过程中出现延迟或阻滞)等。
三、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主要涉及电生理异常。心脏的电活动是由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特性决定的,离子通道的功能异常会导致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发生改变,从而引发心律失常。例如,某些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可导致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使心脏复极过程异常,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事件。
四、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及影响
(一)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自觉心跳不适、心慌)、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快速性心律失常时,心悸感可能较为明显,患者能明显感觉到心脏跳动过快、过乱;缓慢性心律失常时,可能因心输出量减少,出现头晕,严重时甚至发生黑矇、晕厥等。
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出现心律失常时可能更易哭闹不安,因为儿童无法准确表达不适,而更多以身体的异常反应体现,如活动耐力下降等;老年人可能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合并其他系统的不适,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可能影响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灌注,导致头晕加重、肾功能减退等相关表现。
(二)对身体的影响
长期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等。例如,持续的心房颤动会使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血液在心房内淤积,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导致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室性心动过速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可能会演变为心室颤动,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骤停,危及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