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律失常是心室肌细胞电活动异常致心律紊乱,机制涉自律性增高、触发活动、折返机制,常见类型有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与颤动,危险因素含基础疾病、电解质紊乱、药物因素及其他,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或轻微症状、典型症状,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治疗原则为针对基础病因、药物及非药物治疗。
一、定义与基本概念
室性心律失常是指起源于心室的异常电活动导致的心律紊乱,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核心是心室肌细胞的电活动异常,打乱了正常的心脏节律。
二、发生机制
主要与心室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异常相关,包括:①自律性增高,即原本无自律性的心室肌细胞异常产生自律性;②触发活动,由后除极电位触发异常激动;③折返机制,心脏内存在异常传导通路导致冲动折返形成心律失常。
三、常见类型
1.室性期前收缩:是最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表现为心室提前发生的搏动,心电图可见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其后多伴代偿间歇。
2.室性心动过速:连续3个及以上室性期前收缩,频率通常>100次/分钟,可分为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时可影响心脏泵血功能。
3.心室扑动与颤动:为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心室呈规律或不规则的扑动或颤动状态,可导致心脏骤停,是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危险因素
1.基础疾病:冠心病(如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等,这些疾病可破坏心肌结构或电生理稳定性,引发室性心律失常。
2.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可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3.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奎尼丁)过量或不当使用,可导致心室电活动异常。
4.其他: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大量饮酒等也可能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五、临床表现
1.无症状或轻微症状:部分室性期前收缩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心电图检查时发现。
2.典型症状:心悸、胸闷、头晕、黑矇等,严重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晕厥、休克,甚至猝死。
六、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可显示QRS波群增宽、畸形,ST-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等特征性改变。
2.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可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捕捉发作不频繁的室性心律失常。
3.心脏电生理检查:对于复杂或难治性室性心律失常,可通过心内电生理检查明确心律失常的机制、起源部位等,指导治疗。
七、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多有基础心脏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时需密切关注基础疾病控制,如积极治疗冠心病、调整心力衰竭药物等,警惕病情恶化导致严重后果。
2.儿童:室性心律失常需排查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针对基础心脏病的治疗。
3.女性:围绝经期女性内分泌变化可能影响心脏电生理,需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若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
4.孕妇: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小的措施,避免使用可能致畸或影响胎儿的药物,必要时在多学科协作下处理。
八、治疗原则
1.针对基础病因:如治疗冠心病、纠正电解质紊乱、停用诱发心律失常的药物等。
2.药物治疗: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选择相应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但不涉及具体剂量等服用指导。
3.非药物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可考虑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导管射频消融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