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发肝脏细胞结构破坏或功能异常致其正常生理功能受影响的病理状态,常见病因有感染性、药物性、酒精性、自身免疫性、遗传代谢性、外伤性等,按病因和病理表现分类,轻症可无明显症状,中重度有乏力、食欲减退等典型表现,检查有肝功能等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需针对病因及支持对症,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有各自肝损伤注意事项。
一、肝损伤的定义
肝损伤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感染、药物、酒精、自身免疫、遗传代谢及外伤等)引发肝脏细胞结构破坏或功能异常的病理状态,导致肝脏正常生理功能受影响。
二、肝损伤的常见病因
1.感染性因素:病毒(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可侵袭肝脏,引发炎症损伤,例如病毒性肝炎是因病毒入侵肝脏细胞,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
2.药物性因素: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部分抗生素等)具有肝毒性,使用后可直接或通过免疫反应损伤肝细胞,导致药物性肝损伤。
3.酒精性因素:长期大量饮酒,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可损伤肝细胞,引起酒精性肝病,如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
4.自身免疫性因素: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肝脏组织,引发自身免疫性肝炎,导致肝脏持续炎症损伤。
5.遗传代谢性因素:某些遗传缺陷可导致肝脏代谢相关酶缺乏或功能异常,引发遗传性代谢性肝病,如肝豆状核变性(因铜代谢障碍累及肝脏)。
6.外伤因素:腹部外伤等可直接造成肝脏组织破裂、出血,引起外伤性肝损伤。
三、肝损伤的分类
1.按病因分类:可分为病毒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损伤、遗传代谢性肝损伤、外伤性肝损伤等。
2.按病理表现分类:包括肝细胞变性坏死性肝损伤、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等,不同病理表现对应不同的临床特征与检查结果。
四、肝损伤的临床表现
1.轻症表现: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通过肝功能检查发现转氨酶等指标轻度异常。
2.典型表现:中重度肝损伤时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右上腹隐痛或胀痛,还可能出现黄疸(皮肤、巩膜发黄)、尿色加深等,严重时可伴有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腹水等。
五、肝损伤的检查与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常见指标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提示肝细胞受损;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升高等提示胆红素代谢异常,可能存在黄疸。
病原学检查:如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检测,可明确是否为病毒性肝损伤及具体病毒类型。
自身抗体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检测到相关自身抗体阳性。
2.影像学检查:B超、CT、磁共振成像(MRI)等可观察肝脏形态、结构变化,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肝脏肿大、占位、肝硬化等情况。
六、肝损伤的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如病毒性肝炎需进行抗病毒治疗;药物性肝损伤需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酒精性肝损伤需严格戒酒等。
2.支持对症治疗:给予护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等,仅提及药物名称)改善肝细胞功能,出现黄疸时可采取退黄措施,存在出血倾向时给予止血等支持处理。
七、特殊人群肝损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肝损伤可能与遗传代谢病、病毒感染(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等相关,需重视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且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肝损伤的药物,优先选择对肝脏影响小的治疗方案。
2.老年人:老年人肝损伤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种类多,需谨慎评估药物肝毒性,定期监测肝功能,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对肝脏的影响。
3.孕妇:孕妇肝损伤需谨慎选择检查与治疗手段,部分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