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指数包括脑钠肽(BN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成人BNP正常参考值一般小于100pg/mL、NT-proBNP一般小于125pg/mL,儿童不同年龄段正常范围有差异;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会影响心衰指数,如儿童与成人正常范围不同,有基础心脏病史人群需结合病史监测,老年人、有基础心脏疾病的儿童需特殊关注心衰指数。
一、脑钠肽(BNP)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BNP:成人BNP正常参考值一般小于100pg/mL。在儿童中,不同年龄段有差异,例如新生儿BNP正常范围通常小于50pg/mL,婴儿(1-12个月)一般小于100pg/mL,幼儿(1-5岁)小于200pg/mL,学龄儿童(5-14岁)小于300pg/mL等。脑钠肽主要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和分泌,当心脏受到容量负荷或压力负荷增加等刺激导致心室扩张和心肌肥厚时,会大量分泌脑钠肽,其水平升高提示可能存在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
NT-proBNP:成人NT-proBNP正常参考值一般小于125pg/mL。儿童中,新生儿NT-proBNP正常范围小于200pg/mL,婴儿(1-12个月)小于400pg/mL,幼儿(1-5岁)小于1000pg/mL,学龄儿童(5-14岁)小于3000pg/mL等。N末端脑钠肽前体是脑钠肽的前体物质,其水平变化与脑钠肽类似,也是反映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当心脏功能异常时,其水平会升高。
二、影响心衰指数的相关因素及特殊人群情况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心衰指数正常范围不同,如儿童与成人的正常范围有明显差异,这是因为儿童的心脏结构和生理功能处于不断发育阶段,心脏对负荷变化的适应能力等与成人不同。例如新生儿心脏相对更脆弱,轻微的心脏负荷变化可能就会引起脑钠肽等指标的变化,所以儿童心衰指数的正常范围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进行界定。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性别对心衰指数正常范围的直接影响不显著,但在一些疾病状态下,可能会有不同表现。例如在某些心脏疾病的发生发展中,男性和女性可能因为激素水平、心血管系统解剖结构等差异,在相同心脏功能状态下,心衰指数可能有细微差别,但总体正常范围的界定主要基于群体的统计数据,而非单纯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维持心脏正常功能,可使心衰指数保持在正常范围。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大量吸烟酗酒等,会增加心脏负担,可能导致心衰指数升高。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会对心肌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影响心肌细胞功能,进而影响脑钠肽等心衰指数相关指标,使其更容易超出正常范围。
病史因素:有基础心脏疾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等病史的人,其心脏结构和功能已经受到一定影响,即使没有明显心衰症状,心衰指数也可能接近正常范围的上限或已经处于异常边缘。例如既往有心肌梗死的患者,心肌存在瘢痕组织,心脏功能可能已经受损,此时脑钠肽等指标可能较无基础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异常,所以对于有基础心脏病史的人群,需要更密切监测心衰指数,并且正常范围的判断需要结合其基础病史综合考虑。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本身心脏功能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减退,即使心衰指数在常规正常范围内,也需要关注是否存在亚临床的心功能异常,因为老年人对心衰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微小的心脏功能变化可能就会发展为明显的心衰。对于儿童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情况,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其心衰指数的正常范围判断更为复杂,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阶段、心脏畸形情况等综合评估,并且要密切监测,因为儿童心脏还在发育,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