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有腰部疼痛(慢性、间歇性酸痛或胀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可缓解且易反复发作,部位在腰骶部附近、不放射到下肢远端)、腰部活动受限(活动范围减小、活动时疼痛加重)、肌肉痉挛(肌肉紧张僵硬如条索状、加重疼痛不适及导致姿势异常)、压痛(劳损肌肉处有明显压痛,程度与病情相关)等表现,不同人群有差异,中老年、青少年、女性孕期产后、长期从事特定工作及有腰部相关病史人群易患且症状表现不同。
疼痛部位:疼痛主要位于腰部的一侧或两侧,多在腰骶部附近(也就是腰椎与臀部相连的区域),疼痛区域较为广泛,有时可能会扩散到臀部上方,但一般不会放射到下肢的远端,这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导致的放射性疼痛不同。
腰部活动受限
活动范围减小:患者腰部的活动会受到一定限制,比如弯腰、伸展、扭转等动作可能不如正常时灵活。在弯腰捡东西时,可能会感觉腰部发僵,难以顺利完成动作;向一侧扭转身体时,也会感觉到腰部有牵拉感或疼痛,导致扭转幅度受限。这种活动受限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如穿衣、系鞋带、扫地等简单动作都可能变得困难。
活动时的不适感:在进行腰部活动时,除了活动范围减小外,还可能伴有疼痛加重的情况。例如,当尝试大幅度弯腰时,腰部会出现明显的疼痛,从而限制了活动的幅度和力度。
肌肉痉挛
肌肉紧张表现:部分腰肌劳损患者可出现腰部肌肉痉挛的现象,用手触摸腰部肌肉时能感觉到肌肉变得紧张、僵硬,像条索状。这是因为腰部肌肉长期处于劳损状态,为了保护腰部,肌肉会不自主地收缩,以试图稳定腰部关节。
痉挛带来的影响:肌肉痉挛会进一步加重腰部的疼痛和不适感,并且可能会导致腰部的姿势异常,比如腰部呈僵硬的前屈或后伸状态,影响患者的正常体态和活动,还可能引发局部血液循环不畅,使得肌肉的营养供应受到影响,加重劳损的程度。
压痛
压痛部位:在腰部的劳损肌肉处通常有明显的压痛。医生进行体格检查时,可以在患者腰部的特定区域摸到压痛点,这些压痛点往往与劳损的肌肉位置相对应。例如,在骶棘肌的走行部位、腰椎横突等部位可能会有固定的压痛点。
压痛程度与病情关系:压痛的程度可能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病情越重,压痛可能越明显。通过压痛的位置和程度,医生可以辅助判断腰肌劳损的部位和严重程度。
不同人群的差异表现
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群由于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的退变,更容易发生腰肌劳损,其症状可能相对更顽固,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恢复相对较慢。而青少年人群如果有长期不良的姿势习惯(如长期弯腰学习、不正确的坐姿等),也可能出现腰肌劳损,症状可能以腰部酸胀痛为主,活动受限程度相对可能较轻,但如果不及时纠正姿势,也会逐渐加重。
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中,比如女性在孕期或产后,由于身体重心的改变、腰部肌肉的负担加重等原因,更容易出现腰肌劳损,其症状可能会因为孕期或产后的身体变化而有所不同,如产后女性可能在照顾婴儿过程中频繁弯腰、抱孩子等,导致腰部劳损症状加重。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需要长时间站立或久坐、经常弯腰劳作的人群,如建筑工人、办公室职员、教师等,是腰肌劳损的高发人群,他们的症状出现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往往与工作中的劳累程度密切相关。而生活中缺乏运动、腰部肌肉力量较弱的人,也更容易发生腰肌劳损,且在出现症状后恢复相对较慢。
病史方面:有腰部外伤史但未完全恢复、曾经有过腰部慢性劳损未得到有效治疗的人群,再次发生腰肌劳损的风险较高,而且症状可能会比没有相关病史的人更严重,恢复过程也可能更长。例如,曾经有过腰部扭伤但没有进行规范治疗,之后腰部肌肉容易再次出现劳损,疼痛等症状会反复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