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可能出现出血不止(全身凝血功能障碍或局部血管损伤、血凝块脱落等致)、感染(口腔卫生不良、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年龄大恢复弱等致)、疼痛(正常生理反应部分明显、焦虑放大、特殊病史混淆、儿童耐受低需精心护理)、干槽症(拔牙后2-3天出现剧烈疼痛等,创伤大、抵抗力低、口腔卫生差等致)、邻牙损伤(操作不当、牙周病、儿童牙齿发育阶段等致)、影响咀嚼进食(一侧缺失影响咀嚼,老人消化差、儿童生长发育受影响需调整饮食)、心理影响(给患者带来压力致焦虑恐惧等,儿童易抵触看牙需心理安抚支持)。
拔牙后创面会出血,通常可通过压迫等方式止血,但部分情况下可能出现出血不止。例如,全身因素如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的患者,拔牙后出血风险更高,因为其自身凝血功能存在障碍,正常的凝血机制无法有效发挥作用来止住拔牙创的出血;而局部因素可能是拔牙过程中损伤了较大的血管,或者患者拔牙后过早漱口、吐口水、剧烈运动等,导致血凝块脱落引起出血。
感染
拔牙后如果口腔卫生不良,细菌容易在拔牙创内滋生引发感染。一般情况下,身体状况良好、口腔卫生维护较好的人感染风险相对较低,但对于本身患有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由于其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内的细菌更容易侵袭拔牙创导致感染;另外,年龄较大的人群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也更易发生感染,感染后可能出现拔牙创红肿、疼痛加剧、伴有脓性分泌物、发热等症状。
疼痛
拔牙后短时间内会有疼痛感觉,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部分患者可能疼痛较为明显。对于有焦虑情绪的患者,可能会放大疼痛的感觉;而一些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曾有三叉神经痛病史的人,拔牙后疼痛可能与原有的疼痛症状相混淆,增加疼痛评估和处理的难度。另外,儿童拔牙后由于其对疼痛的耐受程度相对较低,且可能不太配合口腔护理等,疼痛护理需要更加精心,要关注儿童的情绪和疼痛表现,及时采取适当的安抚和缓解疼痛的措施。
干槽症
这是拔牙后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多在拔牙后2-3天出现,表现为拔牙创剧烈疼痛,疼痛可向耳颞部放射,拔牙创内血凝块脱落,牙槽骨暴露并伴有恶臭。发生干槽症的危险因素包括创伤较大的拔牙手术、患者自身抵抗力较低(如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口腔卫生差等。例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拔牙后发生干槽症的几率会增加。
邻牙损伤
如果拔牙操作不当,可能会损伤相邻的牙齿。比如在拔除下颌智齿时,有可能会波及第二磨牙,尤其是当智齿与第二磨牙关系较为紧密时。对于有牙周病的患者,邻牙本身支持组织就相对较弱,拔牙时更易受到损伤;而对于儿童,由于其牙齿还在发育阶段,邻牙的解剖结构和位置关系与成人有所不同,拔牙时损伤邻牙的风险也需要特别关注,要精准操作以避免对邻牙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影响咀嚼和进食
拔牙后由于一侧牙齿缺失,会影响正常的咀嚼功能,患者短期内只能用另一侧牙齿咀嚼,而且咀嚼效率降低,这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摄取。对于老年人来说,本身消化功能就可能有所减退,拔牙后咀嚼功能的下降会进一步影响其营养摄入,需要调整饮食结构,选择软烂、易咀嚼的食物;儿童拔牙后如果影响咀嚼,会对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营养获取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家长合理安排儿童的饮食,保证其营养需求。
心理影响
拔牙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对于害怕拔牙的患者。部分患者可能会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而这种心理状态又可能反过来影响身体的恢复,比如导致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对于儿童患者,拔牙时的恐惧体验可能会使其对看牙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后续口腔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在拔牙前后给予儿童足够的心理安抚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