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介入操作存在感染风险,患者自身基础疾病、手术操作、年龄、生理时期、生活方式等影响感染几率;有神经损伤风险,患者脊柱解剖结构变异、术者操作水平、病史、年龄、生理状况、生活方式、手术史等影响神经损伤风险;有出血风险,患者凝血功能、手术操作、肥胖、年龄、生理状况、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影响出血风险;有复发风险,患者术后康复、椎间盘退变程度、年龄、生理时期、生活方式、家族倾向等影响复发风险。
一、感染风险
发生机制:微创介入操作是有创操作,皮肤表面的细菌等病原体有可能通过操作通道进入体内引发感染。手术部位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切口感染、椎间隙感染等。
影响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如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手术操作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等也会提升感染几率。对于老年患者,其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发生感染的风险可能较年轻患者更高;女性患者如果处于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增加感染风险。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患者,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伤口愈合等,增加感染风险。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的患者,高血糖环境利于细菌生长繁殖,更易发生感染。
二、神经损伤风险
发生机制:在微创操作过程中,可能因操作器械的直接触碰、热损伤等导致神经损伤。例如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中,器械进入椎管内操作时,有可能误伤到神经根或脊髓。
影响因素:患者自身脊柱解剖结构变异,如存在脊柱侧弯、椎体畸形等情况时,神经周围解剖结构异常,增加了神经损伤的难度和风险;术者的操作经验和技术水平是关键因素,经验不足的术者在操作时可能因对解剖结构的不熟悉等导致神经损伤;对于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较长的患者,神经可能已经存在粘连等病理改变,微创操作时分离粘连组织过程中更易损伤神经。老年患者由于神经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对损伤的耐受性较差;女性患者如果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神经受压时间较长,神经功能已有一定损害,微创操作时神经损伤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中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等,可能加重神经受压程度,使神经对损伤的易感性增加。有腰椎手术史的患者,局部解剖结构紊乱,神经损伤风险也会升高。
三、出血风险
发生机制:微创操作过程中可能损伤血管导致出血,如损伤节段血管等。出血可能形成血肿,压迫周围组织,包括神经等结构,引起相应症状。
影响因素:患者本身凝血功能异常,如患有血友病等凝血障碍性疾病,出血风险显著增加;手术操作中对血管的暴露和操作不当会导致出血;对于肥胖患者,由于组织层次较难分辨,操作时损伤血管的几率可能增加;老年患者血管弹性下降,脆性增加,更容易在操作中受损出血。女性患者如果同时合并有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功能异常情况更易发生,出血风险升高。生活方式中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本身凝血功能被抑制,微创操作后出血风险大大增加。有血管畸形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出血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四、复发风险
发生机制:虽然是微创操作,但并不能完全彻底去除所有病变的椎间盘组织,或者术后椎间盘剩余部分可能再次发生退变、突出等情况。
影响因素: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如过早进行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等,会增加椎间盘的压力,导致复发;患者自身椎间盘退变的程度,如果退变严重,即使微创去除部分突出组织,剩余椎间盘仍有较高的再次突出风险;对于年轻患者,椎间盘代谢活跃,术后复发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女性患者如果在孕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变化等可能影响椎间盘的状态,增加复发风险。生活方式中长期久坐、弯腰等不良姿势习惯未纠正的患者,复发风险较高。有家族性椎间盘退变倾向的患者,复发风险也会高于一般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