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周围炎与跟腱炎在定义、病理部位、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康复方面有区别,跟腱周围炎是跟腱周围腱膜及腱周组织无菌性炎症,多因机械刺激引发,表现为跟腱周围疼痛等,靠病史、体格检查及超声诊断,治疗需休息、物理治疗等;跟腱炎是跟腱本身炎症,与过度使用等有关,表现为跟腱部位疼痛等,靠病史、体格检查及MRI诊断,治疗类似但更强调康复训练,严重时可能药物或手术,不同人群治疗康复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理部位
跟腱周围炎:是指跟腱周围的腱膜及腱周组织发生的无菌性炎症,病理部位主要集中在跟腱的周围组织,包括腱膜、腱周组织等。
跟腱炎:是跟腱本身发生的炎症,病理部位主要是跟腱实质部分,是由于过度使用、损伤等原因导致跟腱组织出现炎症反应。
二、病因方面
跟腱周围炎:多因小腿肌肉突然收缩、足部过度内翻或外翻、长期行走或跑步时足部动作不当等机械性刺激引起跟腱周围组织的损伤,进而引发炎症。例如,长期从事需要频繁屈伸踝关节运动的人群,如运动员、长时间行走的工作者等,更容易发生跟腱周围炎。
跟腱炎:主要与过度使用有关,如长时间跑步、跳跃等运动,会使跟腱承受过大的张力,导致跟腱发生微损伤,逐渐发展为炎症;另外,跟骨骨刺等因素也可能刺激跟腱,引发跟腱炎。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发生跟腱炎的风险有所不同,中青年人群由于运动较多,相对更易患病,男性和女性在运动相关因素影响下患病概率无明显绝对差异,但运动强度和方式的不同可能导致个体差异。有跟腱相关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跟腱轻微损伤未彻底恢复者,患跟腱炎的风险更高。
三、临床表现方面
跟腱周围炎:主要症状为跟腱周围疼痛,疼痛多在跟腱的止点上方或下方,按压跟腱周围组织时疼痛明显,有时可伴有跟腱周围组织的肿胀,患者在活动踝关节时,尤其是屈伸踝关节时,可感觉到跟腱周围有牵扯痛或摩擦感。例如,患者行走时可能会感到跟腱部位有异样的疼痛不适。
跟腱炎:主要表现为跟腱部位的疼痛,疼痛可在跟腱的中点或止点处,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会加重,患者在晨起或休息后开始活动时,跟腱疼痛较为明显,活动一段时间后疼痛可能会有所缓解,但长时间活动后又会加重。跟腱炎患者还可能出现跟腱增粗的情况,触摸跟腱时可感觉到质地变硬等改变。
四、诊断方法方面
跟腱周围炎:医生主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运动史、受伤史等,然后进行体格检查,按压跟腱周围组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般结合超声检查等,超声检查可发现跟腱周围组织的水肿、渗出等情况。
跟腱炎:医生除了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外,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更清晰地观察跟腱本身的病变情况,能发现跟腱是否有水肿、变性等改变,从而明确跟腱炎的诊断。
五、治疗与康复方面
跟腱周围炎:治疗上首先要休息,减少引起炎症的活动,可采用物理治疗,如冰敷(急性期)、热敷(缓解期)、超声波治疗等促进炎症消退,也可进行一些康复训练来恢复踝关节的功能。
跟腱炎:治疗同样需要休息,物理治疗方法类似,但对于跟腱炎的治疗可能更强调渐进式的康复训练来恢复跟腱的力量和柔韧性,严重的跟腱炎可能需要考虑药物治疗(仅说明药物名称)或在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同年龄人群在治疗康复中的注意事项不同,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康复训练需更注重适度和安全性,避免影响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老年患者则要考虑身体机能衰退等因素,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刺激加重病情。女性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根据自身身体特点合理安排训练强度等。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病对治疗的影响,如糖尿病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血糖控制等情况对伤口愈合(如有)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