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阶段有相应康复训练,早期1-2周包括踝关节被动活动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中期3-6周有踝关节主动活动和直腿抬高训练;后期7周-3个月包含平衡训练和步态训练,且康复训练需遵循循序渐进、考虑个性化差异、注重疼痛管理。
一、早期康复训练(术后1-2周)
(一)踝关节被动活动
目的:防止踝关节粘连,维持关节活动度。
方法:患者平卧,由他人帮助缓慢屈伸踝关节,活动范围从0°-90°左右,每天3-4次,每次10-15分钟。对于儿童患者,因骨骼等发育未成熟,活动幅度应较成人小且更轻柔,避免造成损伤;老年患者则要根据自身关节情况适度调整,防止过度活动导致疼痛加重。
(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
目的:增强股四头肌力量,防止肌肉萎缩。
方法:患者伸直腿部,用力收紧大腿前方肌肉,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不同年龄人群强度可有所不同,儿童可适当减少每组次数,老年患者若体力不支可缩短保持时间但需保证动作规范。
二、中期康复训练(术后3-6周)
(一)踝关节主动活动
目的:进一步增加踝关节活动度,同时锻炼肌肉控制能力。
方法:患者坐位或站位,自己主动屈伸踝关节,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可配合弹力带进行小阻力活动,每天3-4次,每次15-20分钟。青少年患者可根据恢复情况适当增加弹力带阻力;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控制活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血糖波动过大影响康复。
(二)直腿抬高训练
目的:强化股四头肌、腘绳肌力量。
方法:患者仰卧,伸直腿部,缓慢抬高至30°-45°,保持5-10秒后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每天3-4组。孕期女性进行该训练时需注意避免腹部过度用力,可在他人协助下调整姿势;肥胖患者要考虑自身体重对肌肉和关节的压力,适当降低抬高高度。
三、后期康复训练(术后7周-3个月)
(一)平衡训练
目的:提高踝关节及下肢整体平衡能力。
方法:可采用单腿站立训练,患者站立于平稳地面,尽量保持单腿站立平衡,从每次10秒开始逐渐增加时间,每天3-4次,每次3-5组。对于平衡功能较差的人群如帕金森患者,需要在更稳定的环境下进行训练并有人陪同,防止摔倒;长期卧床后刚进行训练的患者要逐步增加难度。
(二)步态训练
目的:恢复正常行走步态。
方法:患者在平行杠内进行步行训练,先练习缓慢步行,注意保持跟腱部位的受力均匀,逐渐增加步行速度和距离,每天训练2-3次,每次15-30分钟。脑卒中患者进行步态训练时要结合其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要监测心率等指标,避免运动过量。
四、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一)循序渐进
康复训练要按照不同阶段逐步增加强度和难度,不能急于求成。例如从早期的被动活动逐步过渡到中期的主动活动再到后期的平衡和步态训练,每一个阶段都要让身体有适应过程。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康复训练的进度要依据骨骼肌肉的发育情况灵活调整;老年患者因身体机能下降,更要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防止康复训练不当引发新的损伤。
(二)个性化差异
不同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的患者康复训练方案有所不同。女性在孕期或产后身体状态特殊,康复训练需避开腹部和骨盆相关过度用力的动作;有慢性病史如高血压的患者,训练时要监测血压变化,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儿童处于生长阶段,要注重保护骨骼和关节的正常发育,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生长的过度高强度训练。
(三)疼痛管理
训练过程中若出现跟腱部位疼痛等不适,应立即停止训练。疼痛可能是训练强度过大或姿势不正确等原因引起,要分析原因并调整训练方案。对于疼痛敏感的患者如更年期女性,要更加关注训练中的疼痛感受,及时调整以保证康复训练安全有效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