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致骨脆性增加易骨折的全身性骨病,骨量用骨密度反映,T值可判断骨量情况,其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临床表现有疼痛、脊柱变形、骨折等,预防需充足钙和维生素D摄入及健康生活方式,诊断靠骨密度检测和实验室检查,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从骨代谢角度来看,正常情况下骨形成和骨吸收处于动态平衡,而骨质疏松时骨吸收超过骨形成,使得骨量丢失。
骨量相关指标及意义
骨量是衡量骨骼健康的重要指标,通常用骨密度来反映。骨密度是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DXA)等方法检测,T值是常用的判断指标。当T值≥-1时,骨量正常;-2.5 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50岁以后,人体骨代谢逐渐出现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增加的情况,老年人骨量丢失速度加快,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加速骨量丢失,这是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高发的重要原因。 性别因素:女性比男性更易患骨质疏松,除了绝经后雌激素缺乏外,女性一般骨量峰值低于男性,且女性寿命相对较长,骨量丢失时间更长。 生活方式因素 营养缺乏:长期钙摄入不足会影响骨的矿化,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利用,维生素K缺乏会影响骨钙素的羧化,从而影响骨的正常代谢。例如,长期素食者若不注意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缺乏运动:缺乏负重运动等会使骨组织所受应力刺激减少,导致骨量丢失加快。长期卧床的人,骨量丢失速度比正常活动的人快很多。 吸烟酗酒:吸烟会影响骨代谢,抑制骨形成,增加骨吸收;酗酒会影响肝脏对维生素D的活化等,进而影响钙的代谢,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病史因素:一些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肾病等会影响骨代谢,导致骨质疏松发生。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骨转换,使骨量丢失。 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疼痛:最常见的症状是腰背疼痛,也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脊柱变形:骨质疏松严重者可出现身高变矮、驼背等脊柱变形情况,脊柱变形会导致胸廓畸形,影响心肺功能,还可能压迫脊髓等。 骨折:是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常见的骨折部位有椎体、髋部、腕部等。例如,椎体骨折可引起驼背、身高变矮等,髋部骨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增加致残率和死亡率。 骨质疏松的预防与诊断 预防措施 充足钙摄入:成年人每天钙摄入量建议800mg,50岁及以上人群建议1000-1200mg。可以通过饮食摄入,如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等富含钙的食物。 补充维生素D:成年人每天维生素D摄入量建议800-1200IU,可通过适当晒太阳(每天10-15分钟,暴露部位皮肤)以及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蛋黄等)来补充。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戒烟限酒。 诊断方法 骨密度检测:如前所述的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骨密度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重要依据。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有助于了解骨代谢情况,但这些指标单独异常不能确诊骨质疏松,需要结合骨密度等综合判断。 对于不同人群,如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预防跌倒,因为骨质疏松患者骨折风险高;绝经后女性要关注雌激素水平变化,必要时在医生评估下进行激素补充相关的健康管理;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做好骨质疏松的预防和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