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炎的治疗包括休息与制动,急性期减少患侧下肢活动,必要时用拐杖;物理治疗有冷敷(急性期)、热敷(慢性或亚急性期)、超声波治疗、电刺激疗法;康复训练包含拉伸训练以增加柔韧性和力量训练以保护跟腱;药物治疗用非甾体抗炎药,儿童和老年人使用需谨慎;手术治疗适用于长时间保守治疗无效且跟腱严重受损者,手术有风险,术后康复因年龄而异。
措施:在急性期应尽量减少患侧下肢的活动,避免跑步、跳跃等运动,必要时可使用拐杖来减轻患侧肢体的重量负担。
物理治疗
冷敷:
原理:急性期(通常是损伤后48小时内)冷敷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通过降低局部温度,收缩血管,减少肿胀和出血。
措施: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跟腱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不同年龄人群冷敷时需注意温度和时间,儿童皮肤较娇嫩,冷敷时间应适当缩短。
热敷:
原理:慢性期或亚急性期可以通过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跟腱组织修复。热敷能使血管扩张,加速血液流动,带来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氧,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措施: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跟腱处,温度以皮肤能耐受为宜,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对于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要注意避免烫伤。
超声波治疗:
原理:超声波可以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减轻炎症。它能使组织内分子产生高频振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的清除。
措施:由专业医生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定合适的参数进行治疗,一般每周进行数次,疗程根据病情而定。不同年龄患者耐受性不同,医生会调整治疗方案。
电刺激疗法:
原理:通过电流刺激跟腱周围的肌肉和组织,促进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
措施:专业人员操作,将电极片放置在合适位置,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电流强度等参数,进行电刺激治疗,通常也需要多个疗程。
康复训练
拉伸训练:
原理:通过拉伸跟腱及其周围的肌肉,增加跟腱的柔韧性,预防再次损伤。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如久坐人群跟腱柔韧性较差,需要定期进行拉伸。
措施:坐着或站着,将患侧脚的后跟放在台阶边缘,缓慢下压脚跟,保持15-30秒,重复多次。也可以进行小腿肌肉的拉伸,站立时面对墙,双手撑墙,患侧腿在后伸直,健侧腿在前屈膝,感受小腿后侧跟腱的拉伸,每个动作保持一定时间并重复。不同年龄人群拉伸幅度和频率要适当调整,儿童生长发育阶段要避免过度拉伸造成损伤。
力量训练:
原理:增强小腿肌肉力量可以更好地保护跟腱,分担跟腱的负荷。对于运动员等需要强大下肢力量的人群,力量训练尤为重要。
措施:可以进行踮脚尖训练,双脚或单脚踮起,每次踮起保持几秒钟后放下,重复多次。也可以利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将弹力带一端固定,患侧脚套住弹力带进行屈伸等动作来增强力量。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强度和次数。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
原理:非甾体抗炎药可以减轻炎症和疼痛,如布洛芬等,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
特殊人群:儿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谨慎,因为可能会有胃肠道反应等风险,一般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老年人使用时要注意可能存在的胃肠道出血等风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需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经过长时间保守治疗无效,跟腱出现严重撕裂、钙化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例如一些慢性跟腱炎患者经过数月的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跟腱结构严重破坏时。
风险与注意事项: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伤口不愈合等。术后康复也非常重要,不同年龄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可能不同,儿童术后康复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逐步增加活动量,确保康复顺利进行,老年人术后恢复相对较慢,要注意预防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