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筋膜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康复锻炼和手术治疗。一般治疗有休息制动、物理治疗(热敷、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药物治疗有非甾体抗炎药和外用药物;康复锻炼分成人和儿童不同方式,长期坚持可防复发;少数严重患者可考虑手术,但需谨慎评估风险。
一、一般治疗
(一)休息与制动
1.针对不同人群:对于因长期不良姿势或过度劳累引发肌筋膜炎的人群,如长时间伏案工作的办公族,应减少诱发疼痛的活动,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让受损的肌肉筋膜有恢复的机会;运动员则需根据病情适当调整训练计划,避免进一步损伤。
2.意义:休息能减轻肌肉筋膜的负荷,防止炎症进一步加重,制动可限制病变部位的活动,促进损伤组织修复。
(二)物理治疗
1.热敷
适用情况:适用于各年龄段因肌筋膜炎导致疼痛、肌肉紧张的人群,一般在疼痛发作时可进行。
方式及意义:用温毛巾或热敷袋敷于患处,温度保持在40-50℃左右,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例如研究表明,热敷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有助于炎症物质的代谢。
2.红外线照射
针对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尤其适合行动不便或不便于进行其他剧烈物理治疗的人群。
意义:红外线可穿透皮肤,被组织吸收后产生热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减轻肌筋膜炎引起的疼痛和肌肉紧张,一般每次照射10-15分钟,每天1-2次。
3.超声波治疗
原理及意义: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和温热效应,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减轻炎症反应。它能使深层组织的细胞运动加快,改善局部营养代谢,对于慢性肌筋膜炎效果较好,但治疗时需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调整超声参数。
二、药物治疗
(一)非甾体抗炎药
1.作用机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
2.适用情况:对于有疼痛症状的各年龄段肌筋膜炎患者,在无禁忌证时可考虑使用,如成人常用布洛芬等,但需注意儿童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谨慎,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根据体重等调整剂量。
(二)外用药物
1.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
适用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局部外用,尤其适合儿童及不愿口服药物的患者。
意义:局部涂抹后,药物可透过皮肤到达炎症部位,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一般按照说明书适量涂抹于患处,每天3-4次。
三、康复锻炼
(一)针对不同人群的锻炼方式
1.成人
拉伸训练:进行颈部、腰部等相关部位的缓慢拉伸,如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拉伸,每次每个动作保持15-30秒,重复3-5次;腰部可进行仰卧位屈膝抱腿、俯卧位挺腰等动作,增强肌肉柔韧性和力量,每周进行3-5次,每次20-30分钟。
意义:拉伸训练有助于改善肌肉筋膜的柔韧性,纠正不良姿势,预防肌筋膜炎复发。
2.儿童
简单活动:对于儿童肌筋膜炎,可进行适度的户外活动,如慢走、简单的肢体伸展游戏等,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促进肌肉正常发育和血液循环,每次活动时间根据儿童年龄和体力控制在10-20分钟左右,每天可进行2-3次。
(二)康复锻炼的长期意义
长期坚持康复锻炼可增强肌肉力量,维持关节的稳定性,降低肌筋膜炎的复发风险,不同年龄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并长期执行。
四、手术治疗
(一)适用情况
1.少数严重患者:如经过长时间保守治疗无效,且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例如肌筋膜炎导致严重的肌肉挛缩、活动严重受限等情况。
2.手术方式及风险:手术主要是松解粘连的肌肉筋膜组织,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复发等,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等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手术。对于儿童患者,手术应极其谨慎,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