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方法,非手术包括改善生活习惯(调整姿势、适度活动)、物理治疗(牵引、按摩推拿、热敷、理疗等,注意不同情况禁忌和注意事项),手术适用于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非手术无效等情况,手术方式有前路和后路,治疗需综合病情等因素选择,患者要积极配合复查调整。
一、非手术治疗方法
1.改善生活习惯
姿势调整:对于长期伏案工作或低头看电子设备的人群,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至关重要。例如,使用电脑时,应使屏幕中心与眼睛处于同一水平高度,避免颈椎过度前屈;睡觉时选择合适高度的枕头,一般以一拳高(约8-15厘米)为宜,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年龄较大或有颈椎退变基础的人群更应注重姿势调整,因为不良姿势会加重颈椎的负荷,加速颈椎退变进程。
适度活动:定时进行颈部活动,如每工作1-2小时进行5-10分钟的颈部伸展运动,包括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动作。对于生活方式较为sedentary(久坐不动)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等,适度活动能有效缓解颈椎肌肉的紧张。
2.物理治疗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颈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或脊髓的压迫。牵引重量和时间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一般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0%-20%,每次牵引时间15-30分钟,每日1-2次。对于有严重骨质疏松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牵引需谨慎,因为牵引可能加重椎体不稳定或影响椎动脉供血。
按摩推拿:专业的按摩推拿可缓解颈椎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但按摩推拿需由专业人员操作,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不恰当的按摩推拿可能导致脊髓损伤,因此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禁忌按摩推拿。年龄较大、体质较弱的人群在接受按摩推拿时需告知医生自身情况,以便医生调整力度。
热敷:利用热效应促进颈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可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颈部,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日可进行2-3次。对于皮肤感觉减退的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或老年人,热敷时要特别注意温度,避免烫伤。
理疗:如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等。红外线照射可穿透皮肤深层,促进组织代谢;超声波治疗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不同理疗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颈椎病,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
二、手术治疗方法
1.手术适应证
神经根型颈椎病:经过3-6个月正规非手术治疗无效,或症状进行性加重,出现肌肉无力、萎缩等情况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患者出现上肢明显的放射性疼痛,经保守治疗后疼痛无缓解,且伴有手部肌肉力量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时,应考虑手术。
脊髓型颈椎病:确诊后应尽早手术,因为脊髓受压时间过长会导致不可逆的损伤。当患者出现下肢行走不稳、踩棉花感,上肢精细动作障碍,如拿筷子、系纽扣困难等症状时,需及时评估手术指征。
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非手术治疗无效,且有明显的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如频繁发作的眩晕,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考虑手术。
2.手术方式
前路手术:适用于颈椎前路病变,如颈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形成等。通过前路切口,切除病变的椎间盘或骨赘,然后植入椎间融合器或钛板进行固定融合。对于年轻患者,保留颈椎活动度可能更有优势,但前路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食管损伤、喉返神经损伤等。
后路手术:主要用于多节段颈椎病变或不宜行前路手术的患者。后路手术通过扩大椎管容积,减轻脊髓压迫,如单开门或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等。后路手术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相对较小,但可能存在轴性痛等并发症。
需要注意的是,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综合因素来选择,非手术治疗是大多数颈椎病患者的首选,而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