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致心跳频率或节律异常,分快速性与缓慢性,成因有心脏结构异常、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遗传因素及其他因素等,症状表现为心悸等不同表现,诊断靠心电图等检查方法,治疗包括针对病因、药物及非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定义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传导系统发生异常,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或节律出现异常的情况。正常心脏的跳动是由窦房结发起电冲动,按一定顺序和速率传导至心肌,从而维持规律的心跳。当电传导过程出现紊乱时,就会引发心律失常。
二、分类
1.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房颤),其特点是心房不规则颤动,心率通常较快;室上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的快速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是起源于心室的快速心律失常等。
2.缓慢性心律失常:常见的有窦性心动过缓,即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钟;房室传导阻滞,是心脏电信号从心房传导至心室的过程中出现阻滞,根据阻滞程度分为不同类型。
三、成因
1.心脏结构异常:如冠心病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使心肌组织受损;心肌病(包括扩张型、肥厚型等)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引发心律失常。
2.电解质紊乱:例如血钾过低或过高、血钠异常等,会干扰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导致心律失常。常见于长期腹泻、大量呕吐或使用某些利尿剂的患者。
3.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化疗药物、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可能诱发心律失常。
4.遗传因素:部分心律失常具有遗传倾向,如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是由于特定的基因变异导致心脏电生理异常。
5.其他因素:情绪激动、过度劳累、大量吸烟饮酒、咖啡因摄入过量等也可能诱发心律失常。
四、症状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心悸(自觉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则)、胸闷、气短、头晕、黑矇,严重时可导致晕厥。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症状表现有差异,例如房颤患者可能伴有乏力、活动耐力下降等,室性心动过速严重时可影响心输出量,导致血压下降、休克等。
五、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的方法,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帮助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如窦性心律、早搏、房颤等的心电图特征各有不同。
2.动态心电图(Holter):能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对于偶发的心律失常诊断价值较大,可捕捉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短暂心律失常。
3.心脏电生理检查:通过插入电极导管到心脏特定部位,发放电刺激来诱发心律失常,明确其发生机制和起源部位,常用于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和评估。
六、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如治疗冠心病、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去除引发心律失常的基础病因是关键。
2.药物治疗: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相应药物,例如快速性心律失常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普罗帕酮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可使用阿托品等提升心率,但需严格遵循临床指南用药。
3.非药物治疗:包括电复律(适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且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情况)、植入心脏起搏器(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如严重窦性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心律失常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感染等因素相关,如出现心悸、呼吸急促等表现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诊断,且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心律失常时需综合评估心脏功能及整体健康状况,治疗时要兼顾其他疾病的用药情况,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同时注意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变化。
3.女性:部分女性在生理期、孕期或围绝经期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心律失常发生,需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诊,且在治疗时需考虑女性特殊生理阶段对药物的不同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