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的肝脏病理改变分酒精性和非酒精性等,发病与脂肪代谢异常、氧化应激炎症反应有关,多数无症状部分有非特异性症状,诊断可用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肝活检是金标准,治疗有非药物干预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和控制基础疾病,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分类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等。酒精性脂肪肝与长期大量饮酒相关;非酒精性脂肪肝则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性因素以及遗传易感性等有关。
二、发病机制
(一)脂肪代谢异常
正常情况下,肝脏脂肪的合成、转运和分解处于动态平衡。当各种因素导致脂肪合成增加、转运障碍或分解减少时,就会使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例如,长期高脂饮食会使脂肪合成增多;肥胖患者往往存在脂蛋白合成障碍,影响脂肪的转运,从而导致脂肪在肝脏蓄积。
(二)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
肝细胞内脂肪堆积可引起氧化应激反应,产生过多的氧自由基,损伤肝细胞。同时,还会激活炎症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进一步加重肝细胞的炎症损伤,促进脂肪肝的进展。
三、临床表现
(一)大多数患者无症状
多数脂肪肝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做腹部超声等检查时发现。
(二)部分患者有非特异性症状
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右上腹隐痛、食欲不振、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如果病情进展为脂肪性肝炎,可能会出现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肝功能异常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是脂肪肝筛查的常用方法,表现为肝脏回声增强,前场回声强,后场回声衰减,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等。但其准确性受操作者经验和肥胖等因素影响。
2.CT检查:肝脏密度普遍低于脾脏或肾脏,CT值低于脾脏,可用于脂肪肝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3.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波谱分析(MRS):对脂肪肝的诊断和脂肪含量的定量分析有较高的价值,但费用相对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
(二)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可发现肝功能异常,如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轻度升高,还可检测血脂、血糖等指标,评估代谢紊乱情况。肝活检是诊断脂肪肝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临床研究或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才考虑使用。
五、治疗与预防
(一)非药物干预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对于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首要的是戒酒。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要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保持合理的能量摄入。例如,每日摄入的热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活动量等进行调整,一般建议肥胖患者逐渐减轻体重,每周减轻0.5-1kg为宜。
运动:适当增加运动量,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有助于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改善胰岛素抵抗。
2.控制基础疾病: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血脂水平。例如,糖尿病患者要通过饮食、运动或药物治疗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高脂血症患者可通过饮食和运动控制,必要时使用调脂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要关注药物对肝脏的影响。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脂肪肝多与肥胖、不合理饮食等有关。家长要注意儿童的饮食均衡,避免过度喂养和让儿童过多食用高热量、高脂肪的零食和饮料,鼓励儿童多参加户外活动,减少静坐时间。如果儿童出现脂肪肝相关表现,要及时就医,避免病情进展影响生长发育。
2.孕妇:孕妇发生脂肪肝相对少见,但也需注意。孕期要合理控制体重增长,避免营养过剩,适当进行适量的身体活动。如果孕期出现肝功能异常等情况,要及时排查是否为脂肪肝等肝脏问题,在治疗上要权衡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
3.老年人:老年人代谢功能减退,发生脂肪肝的风险可能增加。要注意饮食的均衡和适度,避免长期大量饮酒,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等。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肝功能、血脂等指标,早期发现脂肪肝并进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