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病因有肥胖、饮酒、糖尿病等,多数无症状或症状轻,实验室检查转氨酶等可异常,影像学B超等可见肝脏回声等改变;肝炎是肝脏炎症统称,病因有病毒、药物、自身免疫等,急性期有乏力、黄疸等症状,慢性有相应表现,实验室检查有病毒标志物等异常,影像学对病因诊断特异性不强;脂肪肝不是肝炎,但脂肪肝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肝炎等更严重肝病,都需重视并针对病因采取防治措施,不同人群防治有不同特点。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主要是脂肪在肝脏过度沉积,如肥胖、过量饮酒、糖尿病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脂肪肝。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通常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
病因:
脂肪肝病因:
肥胖性脂肪肝:多见于肥胖人群,过多的脂肪沉积在肝脏。例如,一些长期高热量饮食且缺乏运动的肥胖者,体内脂肪合成增加,超过了肝脏的代谢能力,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
酒精性脂肪肝:与长期大量饮酒有关,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过量酒精会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导致脂肪酸合成增加、氧化减少,从而引起脂肪在肝脏堆积。
糖尿病性脂肪肝: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导致糖代谢紊乱,进而影响脂肪代谢,使脂肪在肝脏沉积。比如,一些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就容易并发脂肪肝。
肝炎病因:
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以乙型肝炎为例,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受损。
药物性肝炎:某些药物可引起肝脏损伤导致肝炎,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这些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可能对肝细胞有毒性作用,损害肝细胞。
自身免疫性肝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肝细胞,导致肝脏炎症,多见于女性,病因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
脂肪肝:多数脂肪肝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乏力、右上腹轻度不适、肝区隐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少数严重脂肪肝患者可出现黄疸、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但一般症状相对较轻。
肝炎:不同类型肝炎临床表现有所差异。病毒性肝炎急性期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等症状;慢性肝炎患者可能有乏力、腹胀、肝区隐痛、面色晦暗等表现。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除了有肝炎的一般症状外,还可能有关节疼痛、皮疹等肝外表现。
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脂肪肝:
实验室检查:血清转氨酶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一般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为主,AS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值可能异常。血脂检查可能发现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升高。
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见肝脏回声增强、细密,肝脏前场回声增强,后场回声衰减等表现;CT检查可见肝脏密度降低,低于脾脏密度等。
肝炎:
实验室检查:不同类型肝炎实验室检查有不同特点。病毒性肝炎可检测到相应肝炎病毒标志物,如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提示乙肝病毒感染。肝功能检查可见转氨酶明显升高,胆红素升高,反映肝细胞损伤和胆红素代谢异常。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可检测到自身抗体阳性,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
影像学检查:B超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肝脏大小、形态的改变等,但不如实验室检查对病因诊断特异性强。
总结
脂肪肝不是肝炎。但脂肪肝如果病情进展,长期的肝脏脂肪沉积可能会引起肝细胞的损伤,进而发展为肝炎等更严重的肝脏疾病。例如,长期的脂肪性肝病可能会导致脂肪性肝炎,进一步可能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等。无论是脂肪肝还是肝炎,都需要引起重视,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对于脂肪肝要通过控制体重、调整饮食、适量运动等方式干预;对于肝炎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病毒治疗(病毒性肝炎)、停用肝损伤药物(药物性肝炎)等。同时,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在防治上也有不同特点,比如儿童脂肪肝多与肥胖等因素有关,要注重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女性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对多见,要关注自身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