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房颤是一种常见心律失常,其核心病理机制包括心房结构异常、电生理重构及自主神经调节失衡,临床表现差异大,部分患者无症状,部分则有心悸、呼吸困难甚至血栓栓塞等症状,诊断依赖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等手段。房颤根据发作特点分为阵发性、持续性、长程持续性及永久性四类,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心血管疾病及不良生活方式等。治疗目标涵盖控制心室率、恢复窦性心律及预防血栓栓塞,需个体化选择节律控制、室率控制及抗凝治疗策略。特殊人群如老年、孕妇及合并肾功能不全者需特别注意用药选择。此外,患者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如戒烟限酒、体重管理及运动康复等对房颤管理也至关重要,需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方案。
一、心脏房颤的基本定义与发病机制
心脏房颤(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快速、无序的电活动,导致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功能,心室率不规则且通常过快。其核心病理机制包括心房结构异常(如纤维化、炎症)、电生理重构(如离子通道功能改变)以及自主神经调节失衡。
1.1心房结构改变
长期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或心力衰竭可导致心房扩大、纤维化,形成房颤的“土壤”。例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中,房颤发生率高达30%~40%。
1.2电生理异常
心房肌细胞钙离子通道功能异常、钾离子电流改变等可引发折返性心律失常。研究显示,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缩短,易形成多子波折返。
1.3自主神经影响
交感神经兴奋(如运动、应激)或迷走神经张力改变(如夜间睡眠)均可诱发房颤。例如,阵发性房颤患者中,60%以上发作与自主神经调节失衡相关。
二、房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房颤的临床症状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无症状,而另一些则出现心悸、胸闷、乏力甚至血栓栓塞并发症。
2.1典型症状
心悸:80%以上患者主诉“心跳乱”或“漏跳感”。
呼吸困难:心功能不全时,运动耐量显著下降。
血栓栓塞:房颤患者卒中风险较正常人群高5倍,尤其老年、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
2.2诊断手段
心电图(ECG):特征性表现为“f波”(频率350~600次/分)及不规则RR间期。
动态心电图(Holter):适用于阵发性房颤的捕捉,监测时间可延长至7天。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评估心房大小、心室功能及瓣膜病变,辅助血栓风险分层。
三、房颤的分类与危险因素
根据发作特点,房颤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长程持续性及永久性四类,不同类型治疗策略差异显著。
3.1分类标准
阵发性房颤:7天内自行终止,多由诱因触发(如饮酒、劳累)。
持续性房颤:持续7天以上,需药物或电复律终止。
永久性房颤:复律失败或患者拒绝复律,长期维持房颤心律。
3.2危险因素
年龄:65岁以上人群房颤患病率达5%~10%。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房颤风险增加2~3倍。
生活方式:肥胖、酗酒、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为独立危险因素。
四、房颤的治疗策略
治疗目标包括控制心室率、恢复窦性心律及预防血栓栓塞,需根据患者年龄、症状及基础疾病个体化选择。
4.1节律控制与室率控制
节律控制: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或导管消融术,适用于症状明显或年轻患者。
室率控制: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拮抗剂(如维拉帕米)或地高辛,适用于无症状或老年患者。
4.2抗凝治疗
CHADS-VASc评分≥2分者需长期抗凝,可选择华法林(INR2.0~3.0)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抗凝治疗需平衡出血风险,优先选择新型口服抗凝药(无需监测INR)。
孕妇:胺碘酮可能致胎儿甲状腺异常,妊娠期房颤优先选用β受体阻滞剂。
合并肾功能不全:华法林剂量需调整,新型口服抗凝药需减量(如达比加群75mgbid)。
六、患者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
戒烟限酒: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20g,女性≤10g。
体重管理:BMI≥30kg/m2者,减重10%可降低房颤复发风险。
运动康复: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每周≥15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诱发房颤。
心脏房颤的管理需多学科协作,从病因治疗到症状控制、从药物干预到生活方式调整,均需以患者为中心制定个体化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