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原因包括心血管疾病相关如冠心病致心肌供血不足引发心律失常等、心律失常相关如室性心律失常致室颤等或缓慢性心律失常致心输出量减少等、其他原因如电解质紊乱致心肌兴奋性等改变、药物中毒或过敏致心脏毒性等、意外事件致心脏电活动紊乱或缺氧等不同情况且各有相应发病机制及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其原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心血管疾病相关原因
1.冠心病
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使得心肌供血不足。当冠状动脉发生急性严重缺血时,可引发心律失常,如室颤等,进而导致心脏骤停。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约80%-90%的心脏骤停是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的。例如,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缺血坏死,心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引发心脏骤停。
年龄与性别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增加,男性在冠心病相关心脏骤停的发生风险上相对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风险也会显著上升。有冠心病病史的人群,心脏骤停的风险明显高于无冠心病病史者。
2.心肌病
发病机制:扩张型心肌病可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脏扩大;肥厚型心肌病会使心肌肥厚,心室充盈受限。这些病变都可能影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和机械功能,引发心律失常,最终导致心脏骤停。例如,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由于心肌肥厚,室间隔不对称肥厚可导致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影响心脏血流动力学,同时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进而引发心脏骤停。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无明显严格性别差异,但不同类型的心肌病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有所不同。有心肌病病史的患者,心脏骤停风险较高。
二、心律失常相关原因
1.室性心律失常
发病机制:室颤是最常见的可导致心脏骤停的室性心律失常。其发生与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异常有关,如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镁等)、药物作用等可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和不应期发生改变,导致折返激动等心律失常机制的发生,最终引发室颤,使心脏丧失有效收缩和射血功能。
年龄与性别因素: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无特定性别倾向,但一些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疾病可能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如冠心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而长QT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风险更高。
2.缓慢性心律失常
发病机制: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可使心室率显著减慢,甚至低于40次/分钟,导致心脏输出量急剧减少,引起脑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进而引发心脏骤停。常见原因包括心肌缺血累及传导系统、传导系统的退行性变(如老年人的传导系统纤维化)等。
年龄与性别因素:老年人由于传导系统的退行性变,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而一些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异常可能在儿童期就被发现,性别差异不明显。
三、其他原因
1.电解质紊乱
发病机制:严重的低钾血症可使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增高,导致心律失常,如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时可引发心脏骤停;高钾血症则可使心肌细胞的兴奋性降低,传导减慢,出现心脏骤停相关的严重心律失常,如心脏停搏等。例如,在一些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由于钾排泄障碍易出现高钾血症,若未及时纠正,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年龄与性别因素:任何年龄均可发生电解质紊乱,但老年人由于肾功能减退等原因,更容易出现钾、镁等电解质紊乱。性别差异不显著,但某些疾病导致的电解质紊乱可能有特定人群倾向,如女性在月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出现电解质波动,但一般不直接导致心脏骤停,而是在原有心脏基础疾病存在时增加风险。
2.药物中毒或过敏
发病机制:某些药物过量使用可导致心脏毒性,如洋地黄类药物过量可引起严重的心律失常;一些化学物质过敏反应也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导致心脏骤停。例如,抗肿瘤药物中的某些化疗药物可能对心肌有损害作用,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引发心脏骤停相关的心律失常。
年龄与性别因素:不同药物的使用人群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误服药物导致中毒,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药物中毒相关的心脏问题。性别差异不突出,但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在特定性别中有不同表现,如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女性的心脏影响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但总体差异不大。
3.意外事件
发病机制:如电击、溺水、窒息等意外事件可直接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电击可使心脏的电活动发生严重紊乱,导致心脏骤停;溺水时,水进入呼吸道导致缺氧,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和功能;窒息可引起机体缺氧,使心脏缺血缺氧,最终导致心脏骤停。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儿童在溺水、电击等意外事件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需特别注意儿童的安全防护,避免此类意外事件导致心脏骤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