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等的综合征,病因有年龄、生活方式、外伤等,分类按部位分颈椎、腰椎、胸椎间盘突出症,按程度分膨出、突出、脱出,临床表现因部位而异,诊断靠影像学和神经系统检查,治疗有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预防要保持正确姿势、适度锻炼、避免腰部过度负荷。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的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椎间盘由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组成,正常情况下髓核处于稳定状态,当受到退变、损伤等因素影响时,髓核可突破纤维环限制向外突出。
二、病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髓核含水量减少,纤维环韧性降低,更易破裂突出,多见于30-50岁人群,但青少年因外伤等也可发病。
生活方式:长期伏案工作、久坐、重体力劳动等会增加椎间盘压力,易诱发椎间盘突出。例如长期久坐的办公室职员,腰部椎间盘长期承受较大压力,易发生退变突出;重体力劳动者腰部频繁承受较大负荷,也易导致椎间盘损伤突出。
外伤:急性外伤可能直接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如腰部突然遭受撞击等暴力损伤。
三、分类
按突出部位分类
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间盘退变或损伤后,髓核等组织突出刺激或压迫颈椎神经根、脊髓等,可引起颈部疼痛、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常见于长期低头工作的人群,如程序员等。
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为常见,腰椎间盘退变或损伤后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腰部神经根,导致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在重体力劳动者、长期弯腰工作者中高发。
胸椎间盘突出症:相对少见,胸椎活动度相对较小,退变等因素导致椎间盘突出,可引起胸背部疼痛、下肢无力等症状。
按突出程度分类
膨出:椎间盘纤维环部分破裂,但表层完整,髓核向椎管内局限性隆起,但表面光滑。
突出: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突向椎管,但后纵韧带仍完整。
脱出:髓核穿过完全破裂的纤维环,突入椎管内,与原椎间盘组织分离。
四、临床表现
颈部症状: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感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可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如疼痛可从颈部放射至肩部、手臂等部位,严重时可出现上肢无力,影响精细动作。
腰部症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主要表现为腰痛,疼痛可在久坐、久站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下肢放射性疼痛是其典型症状,疼痛从臀部、大腿后侧放射至小腿外侧、足部等;还可出现下肢麻木,感觉减退,部分患者有间歇性跛行,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加重,需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马尾神经受压时可出现大小便失禁、会阴部感觉异常等严重症状。
胸椎症状:胸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胸背部疼痛,疼痛可呈隐痛、刺痛或放射痛,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无力、行走不稳等脊髓受压表现。
五、诊断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脊柱的生理曲度、椎间隙宽度等,颈椎X线可发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狭窄等;腰椎X线可发现腰椎生理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等,但X线对椎间盘突出的直接显示不如CT、MRI。
CT检查:能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可发现椎管内硬膜囊受压情况等,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是诊断椎间盘突出症最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可多方位成像,清晰显示椎间盘髓核突出的程度、部位以及对脊髓、神经根等结构的压迫情况,还能观察椎间盘退变情况等。
神经系统检查:通过体格检查,如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等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根受压情况,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提示神经根受压,加强试验可进一步验证神经根受压状态。
六、治疗
非手术治疗
卧床休息:对于急性发作期患者,卧床休息可减轻椎间盘压力,缓解疼痛,一般需卧床2-3周,卧床时可采取平卧位,膝关节下垫软枕,使腰部肌肉放松。
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牵引重量和时间需根据患者情况调整,颈椎牵引和腰椎牵引方法有所不同,颈椎牵引多采用坐位或卧位牵引,腰椎牵引多采用卧位牵引。
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水肿,缓解疼痛,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减轻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有胃肠道疾病患者需谨慎使用;还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手术治疗
适应证: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出现马尾神经受压症状者;症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且影像学检查显示椎间盘突出严重压迫神经等。
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和微创手术,如椎间孔镜手术等,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七、预防
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坐姿、站姿还是睡姿都要保持正确,坐姿时应保持腰部挺直,座椅有合适的腰靠;站姿时挺胸收腹;睡姿可选择仰卧位,在膝关节下垫软枕,使腰部肌肉放松,或侧卧位时保持脊柱平直。
适度锻炼:加强腰部、颈部等部位肌肉锻炼,增强脊柱稳定性,可进行小飞燕动作(俯卧位,头、上肢和下肢抬起,形似飞燕)、五点支撑法(仰卧位,双肘、双足、肩部支撑起身体)等锻炼腰部肌肉;颈部可进行颈部伸展、旋转等适度活动,但要避免过度剧烈运动。
避免腰部过度负荷:避免长时间久坐、久站,重体力劳动者要注意正确的搬运姿势,搬运重物时应屈膝下蹲,避免直腰搬运加重腰部负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