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肝脏疾病有酒精性和非酒精性两类分别与长期大量饮酒及肥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有关病因机制包括脂肪代谢异常、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临床表现有不同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和血液生化检查治疗分非药物干预和针对基础病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预防需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
一、定义
脂肪肝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正常肝组织中脂肪含量有一定范围,当脂肪含量超过肝脏重量的5%-10%时,可考虑为脂肪肝,当脂肪含量超过肝脏重量的10%-25%时为中度脂肪肝,超过25%时则为重度脂肪肝。
二、分类
(一)酒精性脂肪肝
1.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主要与长期大量饮酒有关,男性每日饮酒折合乙醇量超过40克,女性超过20克,持续5年以上,就容易引发酒精性脂肪肝。长期饮酒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使脂肪酸的氧化减少,合成增加,从而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
2.年龄性别因素:一般来说,成年男性相对更易因饮酒量较大而患酒精性脂肪肝,但女性对酒精的代谢能力相对较弱,即使饮酒量少于男性,也可能更快出现肝脏损伤。随着年龄增长,肝脏的代谢和解毒功能逐渐下降,老年人长期饮酒后发生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也会增加。
(二)非酒精性脂肪肝
1.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多与肥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因素有关。肥胖者体内脂肪堆积,游离脂肪酸释放入血增多,超过了肝脏的代谢能力,就会沉积在肝脏导致脂肪肝。高脂饮食会使摄入过多的脂肪,超出肝脏的处理负荷。缺乏运动则会导致身体代谢率降低,脂肪更容易在体内蓄积,包括肝脏内。
2.年龄性别因素: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肥胖的儿童、青少年也可能出现非酒精性脂肪肝。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代谢功能可能发生改变,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但这也与个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发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概率都较高,因为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会影响脂肪代谢,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
三、病因机制
(一)脂肪代谢异常
1.正常情况下,肝脏参与脂肪的摄取、合成、分解、转运等过程,保持动态平衡。当各种病因导致脂肪代谢相关的酶活性异常、激素调节失衡等,就会打破这种平衡。例如,在酒精性脂肪肝中,酒精会影响脂肪酸氧化相关酶的活性,使脂肪酸氧化减少;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肝脏对脂肪酸的摄取增加,同时脂肪合成增加,分解减少。
2.年龄因素会影响脂肪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和激素水平,老年人脂肪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脂肪代谢异常。性别方面,女性的雌激素等激素水平变化会影响脂肪代谢途径,在绝经后这种影响更为明显。
(二)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
1.脂肪在肝脏堆积会引起氧化应激反应,产生过多的自由基,损伤肝细胞。同时,会引发炎症反应,多种炎症因子被激活,如肿瘤坏死因子-α等,进一步加重肝细胞的损伤和脂肪堆积,形成恶性循环。
2.对于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的患者,其体内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可能更为强烈,因为糖尿病患者本身存在糖代谢紊乱,会促进氧化应激的发生,从而加重脂肪肝的病情。
四、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轻度脂肪肝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中重度脂肪肝可能出现乏力、右上腹隐痛、食欲不振等表现。乏力可能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代谢能力下降,身体能量供应不足导致。右上腹隐痛是因为肝脏肿大,牵拉包膜引起。食欲不振与肝脏功能异常影响消化功能有关。
(二)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患非酒精性脂肪肝时,可能没有明显自觉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性降低,可能症状更不典型,乏力等表现可能被误认为是衰老的正常表现而被忽视。女性在妊娠期间如果发生脂肪肝(如妊娠急性脂肪肝),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可能出现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对母婴健康威胁较大,这与妊娠期间身体代谢变化等因素有关。
五、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是筛查脂肪肝常用的方法,表现为肝脏回声增强,前场回声强,后场回声衰减,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B超检查方便快捷,价格相对较低,但准确性会受到肥胖等因素的影响,肥胖患者可能肝脏显示不清。
2.CT检查: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肝脏脂肪变的程度,CT值低于脾脏的CT值可以作为诊断脂肪肝的依据。对于一些B超检查不明确的情况,可选择CT检查。
(二)血液生化检查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可能会轻度升高,尤其是酒精性脂肪肝患者,AST升高可能更为明显。血尿酸、甘油三酯、胆固醇等指标可能会异常,反映体内的代谢紊乱情况。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也需要监测,因为这些指标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六、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1.非药物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首要的是戒酒,戒酒可使脂肪肝的病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对于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增加运动量来减轻体重,一般建议每周减轻1%-2%的体重。合理饮食方面,要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保证蛋白质的合理供应。增加运动量,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
针对基础病治疗:如果患者有糖尿病,要积极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以及必要的降糖药物治疗使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对于有高脂血症的患者,在生活方式调整的基础上,如果血脂仍不达标,可能需要在医生评估下考虑使用调脂药物,但要注意药物对肝脏的影响,因为很多药物需要经过肝脏代谢。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增加运动来干预,要避免过度喂养,控制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如油炸食品、甜食等,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减少静坐时间,如看电视、玩电子设备等时间。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体重变化,定期监测身高、体重和肝功能等指标。
老年人:老年人治疗脂肪肝时,生活方式调整要更加温和,运动要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方式,如慢走、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损伤。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保证营养均衡,同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在使用药物时要更加谨慎。
女性:妊娠期间发生脂肪肝要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因为妊娠急性脂肪肝对母婴危害大。绝经后的女性要关注自己的代谢变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有基础病的女性,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要积极控制基础病,降低脂肪肝的发生风险。
(二)预防
1.健康生活方式培养:无论年龄性别,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长期大量饮酒,男性要严格控制酒精摄入量,女性也应尽量少饮酒。保持合理的体重,通过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来维持体重在正常范围内,体质指数(BMI)保持在18.5-23.9kg/m2。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每周坚持适量的运动,如前面所说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2.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高危因素的人群,要定期进行肝脏B超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脂肪肝,早期干预。老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更要重视定期体检,因为他们患脂肪肝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通过定期体检可以早期发现肝脏的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