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与老年斑在病因上黄褐斑与内分泌、紫外线、遗传、慢性疾病等有关女性及长期日晒者易患,老年斑与皮肤老化、紫外线、遗传、空气污染、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多见于40岁以上及长期户外工作日晒多者;临床表现上黄褐斑好发面部呈对称性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老年斑多见于暴露部位初起淡黄或浅褐扁平丘疹或斑块后增大增多颜色变深;组织病理上黄褐斑表皮基底层黑素颗粒增多真皮上部有噬黑素细胞等,老年斑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有乳头瘤样增生及角质形成细胞团块等。
病因方面
黄褐斑:多种因素可导致黄褐斑,内分泌因素是重要原因,如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等可引起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从而诱发黄褐斑;紫外线照射也是常见诱因,紫外线能使黑素细胞活性增加,促进黑素合成,进而导致黄褐斑形成;遗传易感性也起作用,有家族史的人群相对更易患黄褐斑;此外,一些慢性疾病(如肝病、甲状腺疾病等)、化妆品使用不当等也可能与黄褐斑的发生有关。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女性相对更易受内分泌等因素影响而发病,生活中长期日晒的人群也属于高发风险人群。
老年斑:医学上称为脂溢性角化病,主要与皮肤老化有关,随着年龄增长,皮肤的新陈代谢减缓,角质形成细胞增生异常,逐渐形成老年斑;紫外线照射是促进老年斑形成的重要外在因素,长期日晒会加速皮肤的老化进程,增加老年斑出现的几率;遗传因素也有一定影响,部分人群可能由于遗传易感性而更容易长老年斑;此外,空气污染、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等)也可能对老年斑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老年斑,但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不过长期户外工作、日晒较多的人群老年斑出现相对更早。
临床表现方面
黄褐斑:好发于面部,尤其是颧部、颊部、前额、鼻部等部位,表现为对称性的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边界一般比较清楚,表面通常无鳞屑,一般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在月经前后色斑颜色有加深的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其黄褐斑的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但基本特征是面部对称性的色素沉着斑。
老年斑:多见于暴露部位,如面部、手背、前臂等,初起为单个或多个淡黄色或浅褐色的扁平丘疹或斑块,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表面光滑或呈乳头瘤样增生,随着病情进展,皮疹可逐渐增大、增多,颜色可变为深褐色或黑色。各年龄段出现的老年斑在形态上可能有一定差异,年轻人群出现的老年斑相对较少且多与遗传等特殊因素有关,而中老年人群出现的老年斑更符合典型的脂溢性角化病表现。
组织病理方面
黄褐斑: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基底层黑素颗粒增多,黑素细胞数目无明显增加,真皮上部可见较多噬黑素细胞,此外,还可能有血管扩张、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的组织病理改变基本符合这一特征,但由于年龄差异可能会导致皮肤整体状态略有不同,不过在黑素代谢相关的病理改变上具有共性。
老年斑: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可见乳头瘤样增生,表皮内有大量角质形成细胞组成的团块,这些团块可向上增生,也可向下增生,细胞形态多样,可见棘层细胞、基底样细胞等,胞质内常有空泡形成等改变。不同年龄患者的老年斑组织病理改变主要是在表皮增生程度等方面有一定差异,年轻患者出现的老年斑组织病理改变可能相对较轻,而中老年患者的改变更符合典型的脂溢性角化病的病理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