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发热的原因包括肿瘤本身引起(如肿瘤组织坏死吸收、代谢产物影响、相关炎症反应)、治疗相关(如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引起)和感染相关(如患者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不同特征患者需密切关注,处理时要先明确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注重患者舒适感,儿童癌症患者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肿瘤代谢产物影响:肿瘤细胞会产生一些异常的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可以作用于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调节紊乱,从而导致发热。不同类型的肿瘤产生的代谢产物有所差异,但都可能引发发热反应。
肿瘤相关炎症反应:肿瘤组织周围往往存在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细胞会释放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等,这些炎症介质会促使机体发热。例如,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等,肿瘤细胞在骨髓及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同时伴有炎症细胞的参与,容易引起发热。
治疗相关的发热
化疗药物引起的发热:某些化疗药物在使用后可能会导致发热,这可能与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药物的毒性作用等有关。例如,一些铂类化疗药物(如顺铂等)在使用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一般多为低热,也有少数患者可出现高热。
放疗引起的发热:放疗区域的组织在受到照射后,可能会出现炎症反应,从而引起发热。这是因为放射线会损伤组织细胞,导致局部出现炎症,释放炎症介质,进而引起体温升高。例如,胸部肿瘤进行放疗时,可能会出现放射性肺炎,患者可伴有发热症状。
免疫治疗相关发热:免疫治疗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的新手段,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在免疫治疗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可能会出现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其中发热是较为常见的表现之一。这是由于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产生了一系列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而发热。
感染相关的发热
肿瘤患者免疫力低下:癌症患者由于疾病本身以及接受放化疗等治疗,往往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例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口腔感染等。感染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等)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其代谢产物或毒素会引起机体发热。如肺癌患者长期卧床,容易发生肺部细菌感染,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中异常细胞增殖,正常白细胞减少,免疫力极低,容易发生严重的感染,导致高热。
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癌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接受一些侵入性操作,如留置尿管、中心静脉置管等,这些操作可能会导致病原体侵入机体,引起感染性发热。例如,留置尿管的患者可能会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出现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可能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表现为发热、局部红肿等。
对于癌症发热的情况,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都需要密切关注。例如,老年癌症患者本身各器官功能减退,免疫力更差,发生感染的风险更高,一旦出现发热更需要及时评估和处理;女性癌症患者在月经等特殊生理时期,免疫力可能会有一定波动,发热时需要综合考虑生理因素;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癌症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更高,且感染控制相对困难,发热时要注意控制血糖等基础疾病;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的癌症患者,机体抵抗力差,更容易发生感染性发热等情况。在处理癌症发热时,首先要明确发热的原因,根据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同时要注重患者的舒适感,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方法,如适当补液、调整环境温度等,对于儿童癌症患者要特别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的退热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