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有呕血与黑便(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常呕血,黑便多呈柏油样,量大时可现暗红或鲜血便)及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少无症状,量大有头晕、心慌等,老年人耐受性差,儿童代偿强但进展快);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早期无明显变化,3-4小时后出现贫血表现,白细胞出血后升高,粪便隐血试验少量出血呈阳性;内镜检查是首选方法,出血后24-48小时内急诊,可直接观察并止血;影像学检查中X线钡餐适用于病情稳定者,CT及血管造影用于内镜未明且高度怀疑者,CT可发现血管病变,血管造影可定位及介入治疗。
一、临床表现
(一)呕血与黑便
上消化道出血最特征性的表现是呕血与黑便。若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常表现为呕血,若出血量较少、速度较慢,呕血多呈棕褐色或咖啡渣样;若出血量大、速度快,呕血则为鲜红色或伴有血块。黑便是由于血红蛋白中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所致,一般呈柏油样黑亮,黏稠而发亮。但需注意,若上消化道出血量大,血液在肠道内推进速度快,也可出现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此时易与下消化道出血混淆,需仔细鉴别。对于儿童患者,因其表达能力有限,更需密切观察大便性状及有无呕吐物异常。
(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出血量较少时,患者可无明显全身症状;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汗、四肢厥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老年人对失血的耐受性较差,即使出血量不是特别大,也可能较快出现明显的循环衰竭症状,且恢复相对较慢。而儿童由于代偿能力相对较强,在短时间内大量失血时才会较早出现循环衰竭表现,但一旦出现,病情往往进展迅速,需紧急处理。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红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出血3-4小时后,由于组织液渗入血管内,血液被稀释,才会出现血红蛋白下降等贫血表现。此外,出血后白细胞计数可升高,一般在出血后2-12小时内,白细胞可升至(10-20)×10/L,血止后2-3天恢复正常。但需注意,老年人及脾功能亢进等患者白细胞升高可不明显。对于儿童,要准确进行血常规检测,动态观察血常规变化对评估出血程度和病情变化很重要。
(二)粪便隐血试验
上消化道少量出血时,粪便隐血试验呈阳性。该试验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常用方法之一,若持续阳性,提示可能有持续出血或再出血。但需排除饮食等因素干扰,如食用动物血、肝等可导致假阳性结果。
三、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部位和出血情况的首选方法。一般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急诊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等部位有无病变,如溃疡、糜烂、肿瘤、血管畸形等,并可对出血病灶进行止血治疗。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评估其心肺功能等耐受情况,儿童则需在适当镇静等措施下配合检查。内镜检查不仅能明确出血部位,还能判断出血的活动性,如看到血管显露、有新鲜出血等情况,提示为活动性出血。
四、影像学检查
(一)X线钡餐检查
一般适用于病情稳定、出血已停止的患者,主要用于排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溃疡等病变,但对于急性出血患者,因可能加重出血或影响内镜检查,通常不作为首选。
(二)CT及血管造影检查
对于内镜检查未能明确出血部位,且临床高度怀疑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考虑进行CT血管造影或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等检查。CT血管造影可发现一些血管性病变,如动脉瘤等;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不仅能明确出血部位,还可同时进行介入治疗,但该检查为有创性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