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检查包括影像学、实验室及肝活检病理检查。影像学中腹部超声可初步筛查,CT能清晰显示密度变化但有辐射,MRI及弹性成像可定量评估及判断纤维化;实验室检查中肝功能指标可能轻度异常,血脂指标升高与脂肪肝相关;肝活检是诊断金标准但有创,特殊人群需谨慎评估。
一、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检查
原理及优势:利用超声波对肝脏进行成像,是脂肪肝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它价格相对低廉、操作简便且无辐射。通过超声可以观察肝脏的回声情况,正常肝脏实质回声均匀,而脂肪肝时肝脏实质回声往往增强,深部回声衰减等。一般来说,根据超声表现可以初步判断脂肪肝的程度,比如轻度脂肪肝可能仅表现为近场回声增强,远场回声衰减不明显;中度脂肪肝则近场回声明显增强,远场回声衰减,肝内管道结构显示欠清晰;重度脂肪肝近场回声显著增强,远场回声严重衰减,肝内管道结构难以辨认。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超声检查脂肪肝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但在儿童中,由于其肝脏生理特点与成人有差异,超声检查时需要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对结果判断的谨慎性。生活方式方面,对于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等人群,超声检查发现脂肪肝的概率相对较高,而有肝脏相关病史的人群在进行超声检查时需要结合既往病史综合判断。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
原理及特点: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密度变化。正常肝脏的CT值在40-70HU之间,脂肪肝时肝脏CT值降低,与脾脏相比,肝/脾CT值比值是常用的判断指标,当肝/脾CT值比值<1时,提示脂肪肝,比值越小,脂肪肝程度可能越重。CT检查对于脂肪肝的诊断准确性较高,但有辐射,一般不作为首选的筛查方法,多用于超声检查可疑或者需要进一步明确肝脏情况的人群。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进行CT检查需要严格控制辐射剂量,女性如果处于孕期则一般不建议进行CT检查。有肾脏疾病等可能对造影剂代谢有影响的人群在进行CT增强检查时需要特别评估。
3.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弹性成像
MRI原理:MRI可以通过质子密度加权成像等多种序列来评估肝脏脂肪变情况,对肝脏脂肪含量的定量评估有一定优势。磁共振弹性成像则可以评估肝脏的硬度,对于判断脂肪肝是否伴有肝纤维化等有帮助。MRI无辐射,但检查费用相对较高,在临床上对于一些超声、CT难以明确诊断的病例可能会选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进行MRI检查时一般没有绝对禁忌,但对于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需要提前评估。生活方式不健康、有肝脏疾病家族史等人群可能会通过MRI进一步明确脂肪肝相关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
相关指标及意义: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是常用的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指标,在脂肪肝患者中,这些指标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谷氨酰转肽酶(GGT)也可能轻度升高,尤其是在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可能升高更明显。碱性磷酸酶(ALP)在脂肪肝时也可能有轻度升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的肝功能指标参考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依据儿童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来判断。女性在孕期等特殊生理状态下,肝功能指标可能会有生理性波动,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有肝脏基础疾病的人群,肝功能指标的异常可能提示脂肪肝合并其他肝脏损伤情况。
2.血脂检查
指标及与脂肪肝的关系:血脂检查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指标升高与脂肪肝的发生密切相关。高甘油三酯血症往往是脂肪肝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不同性别在血脂代谢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女性绝经前HDL-C水平可能高于男性,绝经后差异减小。年龄增长也会影响血脂水平,老年人血脂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血脂异常进而增加脂肪肝的发生风险。生活方式中,高脂、高热量饮食等会导致血脂升高,从而促进脂肪肝的形成。
三、肝活检病理检查
原理及适用情况:肝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脂肪肝的金标准。通过穿刺获取少量肝脏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可明确脂肪肝的程度(如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脂肪性肝硬化等)以及是否伴有炎症、纤维化等情况。但肝活检是有创检查,有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等,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或者需要明确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以指导治疗时才会考虑。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肝活检的风险相对更高,需要谨慎评估。有凝血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也不适合进行肝活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