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分酒精性和非酒精性。酒精性与男性长期大量饮酒相关,非酒精性与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有关,发病机制涉及脂肪代谢紊乱、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临床表现有一般和特殊情况,诊断用影像学、实验室及肝活检,治疗上酒精性需戒酒,非酒精性靠生活方式干预和基础病治疗,预防要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也需注意相关问题。
一、定义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的3%-5%,如果肝内脂肪蓄积超过肝重的5%即为脂肪肝,当肝内脂肪蓄积量超过肝重的10%-25%时为中度脂肪肝,超过25%时则为重度脂肪肝。
二、分类
(一)酒精性脂肪肝
1.与年龄性别关系:男性相对更易受酒精影响发生脂肪肝,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长期大量饮酒者风险更高,一般年龄越大,长期饮酒对肝脏损伤累积越明显。
2.与生活方式关系:主要与长期大量饮酒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过量酒精会干扰肝细胞脂肪代谢,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
(二)非酒精性脂肪肝
1.与年龄性别关系: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在肥胖人群中更为常见,性别差异相对不似酒精性脂肪肝明显,但肥胖的女性可能因内分泌等因素有一定特点,不过总体男女发病无绝对严格性别偏向。
2.与生活方式关系:多与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相关,高热量饮食会使摄入能量过多,超出身体消耗,多余能量易转化为脂肪储存,缺乏运动则不利于脂肪消耗,进而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同时,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也易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
三、发病机制
(一)脂肪代谢紊乱
无论是酒精性还是非酒精性脂肪肝,都存在脂肪代谢相关环节异常。例如,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胰岛素抵抗可影响脂肪细胞分解脂肪释放脂肪酸进入肝脏,同时影响肝细胞内脂肪的合成、转运等过程,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蓄积。
(二)氧化应激与炎症反应
肝细胞内脂肪蓄积会引发氧化应激反应,产生过多氧自由基,损伤肝细胞,同时激活炎症细胞,释放炎症因子,进一步加重肝细胞的炎症损伤,形成恶性循环,促进脂肪肝的进展。
四、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轻度脂肪肝多无明显症状,中、重度脂肪肝可能出现乏力、右上腹隐痛、食欲不振、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
(二)特殊情况
如果是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可能有长期大量饮酒史,还可能伴有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相关表现,如黄疸、腹水等;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可能同时伴有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相关疾病的表现。
五、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是脂肪肝筛查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肝实质回声衰减等改变,敏感度较高,但准确性相对有限。
2.CT检查:对于脂肪肝的诊断有较高准确性,能更清晰显示肝脏密度变化,有助于判断脂肪肝的程度等。
3.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波谱分析(MRS):是诊断脂肪肝较为敏感和特异的方法,可定量分析肝脏脂肪含量等,但费用相对较高,一般用于进一步精确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可能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等异常,不过部分患者肝功能也可能正常。
2.血脂检查:部分患者可伴有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胆固醇升高等。
3.肝活检:是诊断脂肪肝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才考虑使用。
六、治疗与预防
(一)治疗
1.酒精性脂肪肝:首要措施是戒酒,同时根据病情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如出现肝功能异常可适当使用保肝药物等,但关键是严格戒酒以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2.非酒精性脂肪肝
生活方式干预:对于肥胖患者,要通过合理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同时增加运动量,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以减轻体重,一般体重减轻5%-10%可使脂肪肝有所改善。
基础疾病治疗:如果伴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要积极控制血糖、血脂等指标,如糖尿病患者需合理控制血糖水平等。
(二)预防
1.健康生活方式培养
饮食方面:均衡饮食,控制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等摄入,避免长期大量饮酒。
运动方面:保持适量运动,每周坚持一定时间的有氧运动,如每周进行5次左右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
2.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高危因素人群,定期进行肝功能、B超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脂肪肝并及时干预。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脂肪肝,多与肥胖等因素相关,要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喂养,鼓励儿童进行适当运动;孕妇脂肪肝相对少见,但也要注意合理营养,避免营养过剩导致脂肪肝发生,同时要定期监测肝脏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