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是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肝脏病理改变分酒精性和非酒精性两类酒精性与长期大量饮酒有关非酒精性与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及代谢疾病相关一般表现为轻度多无症状中重度有乏力等症状特殊人群表现不同影像学检查可筛查诊断治疗上酒精性需戒酒非酒精性要减轻体重等预防要避免长期大量饮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定义
脂肪肝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堆积过多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而非一种独立的疾病。正常肝内脂肪占肝重的3%-5%,如果肝内脂肪含量超过肝重的5%即为脂肪肝,当肝内脂肪含量超过肝重的10%则为重度脂肪肝。
二、分类
(一)酒精性脂肪肝
1.与年龄性别关系:男性相对更易受酒精影响患酒精性脂肪肝,随着年龄增长,肝脏对酒精的代谢能力可能下降,长期大量饮酒的中老年人患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更高。
2.与生活方式关系:长期大量饮酒是主要病因,长期饮酒者肝脏持续分解酒精,导致脂肪代谢紊乱,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形成酒精性脂肪肝。
(二)非酒精性脂肪肝
1.与年龄性别关系:在肥胖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和女性患病风险无显著差异,但肥胖人群中患病风险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中年以后,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几率可能增加。
2.与生活方式关系:与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密切相关。高热量饮食会使过多能量以脂肪形式在体内储存,进而转运至肝脏堆积;缺乏运动导致身体代谢率降低,脂肪消耗减少,容易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此外,患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的人群,由于机体代谢紊乱,也更易患非酒精性脂肪肝。
三、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酒精性脂肪肝
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脱氢酶将乙醇转化为乙醛,乙醛脱氢酶再将乙醛转化为乙酸,这一过程会产生大量自由基等有害物质,损伤肝细胞,影响肝细胞的脂肪代谢,导致脂肪酸合成增加、氧化减少,从而使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形成酒精性脂肪肝。
(二)非酒精性脂肪肝
1.胰岛素抵抗:肥胖、糖尿病等情况下常出现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肝脏葡萄糖摄取减少,合成脂肪酸增加,同时抑制脂肪酸氧化,使得肝脏脂肪合成增加,分解减少,进而引起脂肪堆积。
2.脂质代谢紊乱: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脂质含量过高,过多的脂质转运至肝脏,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
四、临床表现
(一)一般表现
轻度脂肪肝多无明显症状,中重度脂肪肝可能出现乏力、右上腹隐痛、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乏力可能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代谢能力下降,机体能量供应不足所致;右上腹隐痛是因为肝脏肿大,牵拉肝包膜引起。
(二)特殊人群表现
1.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多与肥胖相关,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异常,因为肝脏脂肪堆积影响了正常的代谢和生理功能,进而影响儿童的营养吸收和生长激素的正常调节等。同时,可能伴有血脂异常等代谢指标的改变。
2.孕妇脂肪肝:孕妇患脂肪肝相对少见但病情较为凶险,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黄疸进行性加重等表现,这是因为孕期身体代谢负担加重,肝脏脂肪代谢紊乱情况可能更严重,且病情进展快,对母婴健康威胁大。
五、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是脂肪肝筛查的常用方法,脂肪肝在B超下表现为肝脏回声增强,前场回声强,后场回声衰减,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通过B超可以初步判断肝脏脂肪浸润的程度。
2.CT检查:CT诊断脂肪肝的准确性较高,肝脏密度低于脾脏密度是脂肪肝的重要CT表现,根据肝脏与脾脏的密度比值可以判断脂肪肝的程度,比值小于0.8为轻度,0.7-0.6为中度,小于0.6为重度。
(二)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血清转氨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可能轻度升高,尤其是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转氨酶升高可能更为明显,但肝功能检查结果异常并不一定能确诊脂肪肝,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
2.血脂检查:多数脂肪肝患者伴有血脂异常,如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升高,这有助于辅助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与脂质代谢紊乱相关的脂肪肝类型。
六、治疗与预防
(一)酒精性脂肪肝
1.治疗:首要的是戒酒,戒酒是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关键措施,戒酒后肝脏的脂肪代谢紊乱情况可能逐渐改善。同时,需要合理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促进肝细胞的修复。
2.预防:避免长期大量饮酒,男性每周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80克,女性不超过140克(1克酒精相当于10毫升白酒或240毫升啤酒或10毫升红酒)。
(二)非酒精性脂肪肝
1.治疗:对于肥胖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是通过减轻体重来改善病情,一般要求体重减轻5%-10%以上。同时,要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增加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对于伴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2.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控制体重,避免久坐不动,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血脂、血糖等代谢指标的异常并及时干预。对于有代谢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更要注重预防,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