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房颤中医治疗包括辨证论治,如气血不足型用归脾汤加减、阴虚火旺型用天王补心丹加减、痰浊阻滞型用导痰汤加减、血瘀气滞型用血府逐瘀汤加减;针灸治疗体针常用内关等穴位、耳针选心等耳穴;推拿按摩有按揉内关穴、摩揉膻中穴;康复调护需生活方式调整(避免过劳、保证睡眠、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戒烟限酒等)和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通过合适方式调节情志),治疗时要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采取个体化方案从整体调节人体相关方面以改善房颤症状。
一、辨证论治
1.气血不足型
表现: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中医理论认为,气血不足则心失所养,导致房颤发生。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可能与机体营养状态不佳、心脏供血相对不足等有关。治疗上常以补益气血为法,可选用归脾汤加减。归脾汤中的黄芪、党参等药物有补气作用,当归、龙眼肉等有补血之功,通过补益气血,改善心脏的营养供应,从而可能对房颤症状起到缓解作用。
2.阴虚火旺型
表现:心悸心烦,头晕目眩,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中医认为阴虚则火旺,虚火内扰心神导致房颤。在现代医学中,可能与内分泌失调、交感神经兴奋等因素相关。治疗多采用滋阴降火之法,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天王补心丹中的生地、麦冬等滋阴,玄参等降火,通过滋阴降火,调整体内阴阳平衡,减轻虚火对心脏的扰动,进而改善房颤情况。
3.痰浊阻滞型
表现:心悸胸闷,体胖痰多,食少恶心,舌苔白腻,脉滑。中医认为痰浊内阻,气血运行不畅,影响心脏正常节律。现代医学角度可能与血脂异常、机体代谢紊乱导致痰液生成等有关。治疗以化痰泄浊为主,常用导痰汤加减。导痰汤中的半夏、陈皮等有燥湿化痰作用,茯苓等有健脾利湿之功,通过化痰泄浊,改善体内痰浊阻滞的状态,使气血运行通畅,有助于房颤症状的改善。
4.血瘀气滞型
表现: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中医认为气滞血瘀,心脉痹阻,导致房颤。现代医学中可能与血液流变学改变、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等因素相关。治疗宜行气活血,通脉止痛,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血府逐瘀汤中的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柴胡、枳壳等行气,通过行气活血,改善心脏血脉瘀阻的状况,从而对房颤起到治疗作用。
二、针灸治疗
1.体针疗法
常用穴位:内关、神门、厥阴俞、膻中、心俞等。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通于阴维脉,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之功;神门为心经原穴,能养心安神;厥阴俞是心包经背俞穴,可宽胸理气;膻中为气会,能理气宽胸;心俞为心经背俞穴,可补益心气。针刺这些穴位可以通过调节经络气血,起到调整心脏节律的作用。一般采用平补平泻或补法等手法进行针刺,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操作。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针刺时要注意进针的深度和角度,儿童患者因穴位较浅,进针宜浅,手法要轻;成年患者则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对于女性患者,要注意避开经期等特殊时期,避免引起不适。有出血倾向或心脏起搏器患者等特殊人群要谨慎使用针灸治疗。
2.耳针疗法
选取心、小肠、交感、神门、皮质下等耳穴。耳针通过刺激耳部相应穴位,调节脏腑功能。心穴能宁心安神;小肠穴与心相表里,可协助调节心脏功能;交感穴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神门穴有安神作用;皮质下穴能调节大脑皮质功能。可以采用埋针、压丸等方法。埋针或压丸时要注意耳部皮肤的清洁,避免感染。对于儿童患者,耳针治疗要选择合适的刺激方式,避免引起耳部不适。女性患者在经期等特殊时期,耳针治疗也要谨慎,防止对月经等产生不良影响。
三、推拿按摩
1.按揉内关穴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术者用拇指按揉内关穴,每次按揉1-3分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内关穴的按揉可以起到宁心安神的作用,对于缓解房颤患者的心悸等症状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的患者,按揉的力度要适当调整,儿童患者力度宜轻,成年患者可稍重,但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女性患者在按揉时要注意手法轻柔,避免过度刺激。
2.摩揉膻中穴
患者仰卧位,术者用手掌掌面摩揉膻中穴,频率约每分钟100-120次,每次摩揉5-10分钟。摩揉膻中穴能理气宽胸,对于改善房颤患者的胸闷等症状有一定作用。在操作时,要注意力度适中,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调整。儿童患者操作时力度要轻,女性患者也要注意力度适宜,避免引起不适。
四、康复调护
1.生活方式调整
对于房颤患者,无论年龄、性别,都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在饮食方面,要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例如,年龄较大的患者,胃肠功能相对较弱,饮食更要注重易消化。女性患者在月经期间等特殊时期,要注意饮食的调整,避免食用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有吸烟、饮酒习惯的患者,无论年龄性别都要戒烟限酒,因为吸烟饮酒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房颤。
2.情志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对于房颤患者非常重要。无论是哪个年龄段、哪种性别的患者,都要避免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中。可以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进行情志调节。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家长帮助营造轻松的生活环境;女性患者在经期等特殊时期,情绪容易波动,更需要家人的关心和疏导,通过情志调节,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从而对房颤的治疗起到辅助作用。
总之,中医治疗心脏房颤是通过辨证论治、针灸、推拿按摩等多种方法,从整体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从而达到改善房颤症状的目的。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