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虚成因包括先天因素如体质基础差及胎儿期受不良影响、后天因素如饮食不节偏嗜、情志不畅、劳逸失度、疾病影响、年龄因素中小儿生长发育需求大且脾胃不健全、中老年脏腑功能衰退,还有性别因素中女性特殊生理阶段如月经期、孕期、哺乳期、更年期易出现气血虚情况。
一、先天因素
(一)体质基础
部分人群由于先天禀赋不足,例如父母体质较弱,在孕育过程中遗传了相对虚弱的体质,使得自身气血生成的根基不牢固,这是气血虚形成的一个重要先天原因。从中医理论角度来看,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能化气生血,先天肾精匮乏则易导致气血生化无源,从而引发气血虚。
(二)胎儿期影响
母亲在孕期若遭受不良因素影响,如严重的营养不良、患病未及时有效治疗等,会影响胎儿气血的生成与发育。例如母亲孕期长期偏食、挑食,导致自身营养摄入不足,进而影响胎儿在宫内的气血滋养,使得出生后婴儿易出现气血虚的状况。
二、后天因素
(一)饮食因素
1.饮食不节
长期暴饮暴食会损伤脾胃功能,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则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下降,无法将饮食转化为充足的气血。例如《黄帝内经》中提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度饮食会打破脾胃的正常运化平衡,影响气血生成。
过度节食也是常见问题,人体摄入的食物量不足,无法为气血生成提供足够的原料,长期下去会导致气血亏虚。比如一些为追求瘦身而过度节食的人群,很容易出现面色萎黄、乏力等气血虚的表现。
2.饮食偏嗜
过食生冷寒凉之品,会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生冷食物易阻碍脾胃阳气的温煦与运化作用,导致脾胃虚寒,进而影响气血的生成。例如长期大量食用冰淇淋、冰镇饮料等,会使脾胃阳气受损,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同时伴随气血虚的表现。
过食辛辣油腻食物,会加重脾胃的消化负担,导致湿热内生,也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进而影响气血生成。辛辣油腻食物不易消化,长期食用会使脾胃功能失调,出现湿热内蕴的情况,如口中黏腻、舌苔厚腻等,同时气血生成受到影响,出现气血虚相关症状。
(二)情志因素
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志状态会影响气血的生成与运行。从中医理论讲,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同时与气血的生成和运行密切相关。当人长期处于不良情志状态时,会导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进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以及气血的生成与运行。例如长期焦虑的人群,常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情况,进而影响气血生成,出现气血虚的表现,如头晕、乏力、失眠等。
(三)劳逸失度
1.过度劳累
体力劳动过度会耗伤气血,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身体能量消耗过大,超出了气血的代偿能力,会导致气血亏虚。例如长期在建筑工地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的工人,易出现气短、乏力、面色苍白等气血虚的症状。
脑力劳动过度也会耗伤气血,长期高强度的用脑,会使心血耗损,因为心主血脉,且与神志活动密切相关,脑力过度消耗会导致心血不足,进而出现气血虚的表现,如心悸、健忘、神疲乏力等。
2.过度安逸
长期缺乏运动,会使气血运行不畅,脾胃运化功能减弱。运动是气血运行的动力,长期不运动则气机不畅,脾胃呆滞,导致气血生成减少且运行不畅,出现气血虚兼气机郁滞的情况,如肢体倦怠、腹胀、食欲不振等。
(四)疾病因素
1.慢性疾病影响
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糖尿病等,会长期消耗人体的气血津液。例如慢性肝炎患者,肝脏功能受损,影响气血的生成与代谢;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气阴两虚,进而出现气血虚的表现,如消瘦、乏力、口渴等。
一些慢性失血的疾病,如月经过多、痔疮慢性出血、消化道慢性出血等,会使体内血液丢失过多,而血为气之载体,失血过多必然导致气血亏虚。例如月经过多的女性,长期失血会出现面色萎黄、头晕、乏力等气血虚的症状。
2.术后或产后调理不当
手术后身体处于虚弱状态,需要一段时间恢复气血。若术后调养不当,如营养摄入不足、休息不充分等,会影响气血的恢复,导致气血虚。例如大型手术后的患者,身体元气大伤,若不能及时补充营养和充分休息,易出现气血虚的情况,表现为气短、乏力、创口愈合缓慢等。
产后女性身体失血较多,若产后没有得到良好的调养,如饮食中营养成分不足、过度劳累等,会影响气血的恢复,出现产后气血虚的状况,如产后头晕、乏力、乳汁分泌不足等。
三、年龄因素
(一)小儿时期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气血的需求相对较大,但脾胃功能尚未完全健全,消化吸收能力有限。如果喂养不当,如母乳不足且人工喂养时奶粉调配不合理、添加辅食不及时或不恰当等,会导致气血生成不足。例如婴儿期若过早添加固体食物,会加重脾胃负担,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进而影响气血生成,出现小儿气血虚,表现为面色苍白、发育迟缓、容易感冒等。
(二)中老年时期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脏腑功能逐渐衰退,脾胃运化功能减弱,肾精也逐渐亏虚。中老年人脾胃功能下降,消化吸收能力不如青壮年,食物转化为气血的能力降低;同时肾精不足,精化气生血的能力减弱,所以中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气血虚的情况。例如老年人常出现的面色萎黄、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等症状,多与气血虚相关,这是由于脏腑功能衰退,气血生成与充养不足所致。
四、性别因素
(一)女性特殊生理阶段
1.月经期
女性在月经期间会有血液的流失,如果本身气血不足,在月经期间可能会出现气血虚加重的情况。同时,月经周期中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气血状态,部分女性在经期会出现头晕、乏力、小腹坠胀等气血虚相关症状,这与月经失血以及激素变化影响气血运行和生成有关。
2.孕期
孕期女性需要为胎儿提供气血滋养,若孕期营养摄入不足或自身气血基础较差,易出现气血虚。例如孕期出现贫血等气血虚状况,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同时也会给孕妇自身带来不良影响,如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等。
3.哺乳期
哺乳期女性乳汁的分泌需要消耗大量气血,如果气血不足,会出现乳汁分泌不足、自身气血虚加重的情况。例如哺乳期女性出现头晕、乏力、乳汁量少等表现,多与气血虚有关,因为乳汁的生成依赖于气血的充养。
4.更年期
女性更年期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变化,也容易导致气血虚。雌激素水平的变化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肾精亏虚等,进而出现气血虚的症状,如潮热、盗汗、情绪波动大、乏力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