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炎是跟腱因过度使用等致受损引发炎症出现疼痛等症状,病因含运动相关、生活方式、年龄因素,症状有疼痛、肿胀等,诊断靠体格检查与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等,预防需合理运动等,特殊人群如运动员等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跟腱炎是指跟腱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跟腱是连接小腿肌肉与跟骨的坚韧纤维组织,因过度使用、运动损伤等因素导致跟腱组织受损引发炎症,出现疼痛、肿胀等一系列症状。
二、病因
1.运动相关因素:长期反复进行剧烈运动,如跑步、跳跃等,会使跟腱反复受到牵拉,超出其承受范围时易引发炎症,中青年人群因运动频率较高相对更易患病;不恰当的运动姿势,如跑步时落地姿势不正确等,也会增加跟腱受力不均的风险,诱发跟腱炎。
2.生活方式因素:穿着不合适的鞋子,如鞋底过硬或过软、鞋跟过高或过低等,会影响足部受力分布,进而对跟腱产生不良影响;长期缺乏运动后突然增加运动量,跟腱无法适应也可能引发炎症。
3.年龄因素:虽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青年运动爱好者由于运动强度相对较大,发生跟腱炎的概率相对更高;老年人则可能因跟腱退变等因素增加患病风险。
三、症状
1.疼痛:跟腱部位出现疼痛,初期多为活动后疼痛,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疼痛程度可因病情轻重而异。
2.肿胀:炎症反应可导致跟腱局部组织肿胀,用手触摸可感觉到跟腱部位有肿胀感。
3.压痛:按压跟腱部位时会有明显的疼痛感,这是跟腱炎较为典型的体征之一。
4.活动受限:病情严重时,行走、跑步等活动会受到明显限制,影响正常的运动功能。
四、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对跟腱部位进行详细检查,观察有无肿胀、压痛等表现,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跟腱炎。
2.影像学检查:常用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跟腱的形态、结构及有无炎症等情况;MRI检查能更精准地评估跟腱的病变程度,如是否存在跟腱撕裂、水肿等情况,为明确诊断提供依据。
五、治疗
1.休息:减少引起跟腱疼痛的活动,让跟腱得到充分休息,有助于炎症的消退。
2.物理治疗:急性期可采用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数次,以减轻肿胀和疼痛;恢复期可进行热敷、按摩、超声波治疗等,促进跟腱部位的血液循环,缓解炎症。
3.康复训练: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跟腱拉伸、力量训练等康复运动,有助于增强跟腱的力量和柔韧性,预防复发。
4.药物辅助: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具体药物需遵医嘱,且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服用指导。
六、预防
1.合理运动: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过程中逐渐增加运动强度,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避免过度参与对跟腱压力过大的运动。
2.选择合适footwear:穿着鞋底有良好缓冲、支撑性的鞋子,根据运动类型选择相应功能的鞋子,如跑步鞋需具备良好的减震功能等,以减少跟腱所受的冲击力。
3.注意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体重,减轻跟腱的负担;对于长期久坐人群,应适当进行腿部运动,避免跟腱长期处于僵硬状态。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运动员:需严格遵循科学的训练计划,注重运动防护,如佩戴合适的护具等,运动后及时进行放松和恢复,避免跟腱过度疲劳。
2.老年人:应避免过度劳累,运动时要量力而行,可选择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等,同时注意定期体检,关注跟腱健康状况。
3.儿童青少年:在参与运动时,要确保运动姿势正确,避免因不正确的运动导致跟腱损伤,家长应监督孩子合理运动,避免过度运动对跟腱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