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腰痛的原因多样,包括骨骼肌肉系统的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脊柱病变的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结核;内脏疾病相关牵涉痛的肾脏疾病、妇科疾病;还有骨质疏松、心理因素等其他原因,不同原因涉及不同人群、诱因等情况。
一、骨骼肌肉系统相关原因
1.腰椎间盘突出:随着年龄增长、长期劳损等因素,腰椎间盘的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马尾神经等,从而引起长期腰痛。数据显示,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等人群患腰椎间盘突出导致长期腰痛的风险相对较高。从年龄角度看,20-50岁人群较为常见,这与该年龄段人群腰部活动频繁等因素相关;在性别方面,无明显严格差异,但男性因从事体力劳动等机会相对更多,患病概率可能略高。
2.腰肌劳损:长期腰部姿势不良,如长时间弯腰工作、伏案工作等,使得腰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发生积累性损伤,引发腰肌劳损,出现长期腰痛。例如办公室职员长期保持坐姿,腰部肌肉得不到放松,易患腰肌劳损导致长期腰痛。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中长期不良姿势是主要诱因。
3.腰椎骨质增生:随着年龄增加,腰椎椎体出现退行性改变,骨质增生形成,增生的骨质可能刺激周围组织,引起长期腰痛。一般4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骨质流失等因素,发病风险可能相对略有增加,生活中活动量减少等也可能促使其发生。
二、脊柱病变相关原因
1.强直性脊柱炎:这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早期可表现为下腰部疼痛,随着病情进展可累及整个脊柱,导致长期腰痛。该病多见于16-30岁的青壮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约90%患者携带HLA-B27基因。
2.脊柱结核:结核杆菌感染脊柱后,会破坏脊柱骨质等结构,引起疼痛,表现为长期腰痛,同时可能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青少年相对多见,生活中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患,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免疫力受影响,感染结核杆菌后更易引发脊柱结核导致长期腰痛。
三、内脏疾病相关牵涉痛原因
1.肾脏疾病:如肾盂肾炎、肾结石等。肾盂肾炎是肾盂和肾实质的炎症,可引起腰部酸痛;肾结石时,结石移动刺激肾盂或输尿管,可导致腰部剧烈疼痛并长期存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患肾结石的概率相对略高一些,生活中饮水过少等因素易诱发肾结石从而引起长期腰痛。肾盂肾炎则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女性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发病率高于男性,性生活不注意卫生等可能增加肾盂肾炎发病风险进而导致长期腰痛。
2.妇科疾病:对于女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可引起长期腰痛。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炎症刺激可导致腰骶部疼痛;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可引起盆腔粘连等,导致长期腰痛。育龄女性是高发人群,月经不调、性生活不注意卫生等因素可能增加妇科疾病导致长期腰痛的风险。
四、其他原因
1.骨质疏松: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由于骨量丢失,骨密度降低,易发生骨质疏松,可出现腰背疼痛,即长期腰痛。年龄越大,发病风险越高,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丢失加速,发病风险明显高于男性,生活中缺乏运动、钙摄入不足等是重要诱因。
2.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可能导致躯体化表现,出现长期腰痛。各年龄段均可因心理因素引发,生活中压力过大等情况可能促使心理因素导致的长期腰痛发生,如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的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