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手术存在多种后遗症,包括神经损伤相关的神经根刺激或损伤、马尾神经损伤;脊柱稳定性相关的邻近节段退变加速、脊柱失稳;还有少见的感染、脑脊液漏等,不同情况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患者自身状况、生活方式、手术相关因素等。
一、神经损伤相关后遗症
神经根刺激或损伤:微创手术中可能因操作不当对神经根产生刺激或造成轻微损伤。表现为术后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症状在短期内无改善甚至加重。例如有研究表明,在部分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手术患者中,约有2%-5%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根相关症状持续存在情况,这与手术操作时对神经根的牵拉、电凝等刺激有关,尤其对于那些神经与突出椎间盘关系紧密的患者,发生概率相对更高。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患者由于神经本身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出现这种后遗症的恢复可能相对更缓慢;年轻患者若神经损伤较轻,通过后期康复等可能有一定恢复,但仍可能存在长期的轻微麻木等不适。
马尾神经损伤:虽然发生率较低,约在0.1%-0.5%左右,但后果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会阴部感觉异常、二便功能障碍等。比如出现大小便失禁、肛门周围感觉减退等情况。这多是由于手术中过度靠近椎管内马尾神经区域操作,如射频消融、器械触碰等导致,对于有腰椎管狭窄基础疾病或者既往有腰椎手术史的患者,马尾神经损伤的风险相对更高,因为此类患者局部解剖结构可能更复杂,手术操作空间相对受限。
二、脊柱稳定性相关后遗症
邻近节段退变加速:腰椎间盘突出微创手术去除了部分椎间盘组织后,脊柱原有的力学平衡被改变,邻近节段的椎间盘承受的应力增加,可能导致邻近节段退变加速。研究发现,术后5年左右,约有10%-15%的患者会出现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较术前明显加重的情况,表现为椎间盘高度降低、纤维环裂隙形成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对此影响有差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或有不良坐姿站姿的人群,邻近节段退变加速的进程可能会更快。例如长期从事搬运工作的患者,术后脊柱稳定性改变后,邻近节段受力更大,退变进展可能比一般办公室人群更快。年龄也是一个影响因素,中老年患者本身脊柱退变基础存在,术后邻近节段退变加速的风险相对更高。
脊柱失稳:如果手术中去除椎间盘组织过多,或者患者术后过早进行剧烈活动等,可能导致脊柱失稳。表现为腰部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尤其是在站立、行走或弯腰等动作时。一般在术后早期(1-3个月内)若未遵循康复建议,过早负重等,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对于年轻、活动量较大的患者,发生脊柱失稳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其对脊柱稳定性的要求更高,而老年患者由于本身脊柱周围肌肉力量相对较弱,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脊柱失稳风险,但机制有所不同,老年患者更多是因为肌肉退变导致维持脊柱稳定能力下降。
三、其他少见后遗症
感染:虽然微创手术属于相对清洁的手术,但仍存在感染风险,约为0.5%-1%左右。表现为术后伤口红肿、疼痛、发热等,严重时可能出现椎管内感染等情况。感染的发生与手术器械消毒、术中无菌操作以及患者自身机体抵抗力等有关。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术后发生感染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肥胖患者因为手术区域脂肪层较厚,局部血液循环相对较差,也更容易发生感染。
脑脊液漏:发生率较低,约在0.3%-0.8%左右。表现为术后头痛,平卧时减轻,坐起或站立时加重,同时可能伴有头晕等症状。这是因为手术中穿刺硬膜囊导致脑脊液漏出,对于有既往腰椎手术史、椎管解剖结构因多次手术而改变的患者,脑脊液漏的风险相对增加,因为其硬膜囊周围粘连等情况可能使操作时更易损伤硬膜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