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性筋膜炎是罕见且严重的软组织感染病,累及浅筋膜且进展迅猛。病因有细菌感染及基础疾病影响,局部表现为早期红肿疼痛、后期皮肤改变等,全身有高热、中毒症状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需手术清创、选敏感抗生素、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糖尿病患者、免疫缺陷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定义
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软组织感染性疾病,它主要累及皮肤的浅筋膜,可迅速向周围组织扩散,病情进展极为迅猛。
二、病因
1.细菌感染:多种细菌可引发该病,常见的有A组β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往往是多种细菌混合感染。这些细菌通过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进而在筋膜等组织中生长繁殖,释放毒素,导致组织坏死。例如,皮肤轻微擦伤后,如果细菌侵入,就有可能引发坏死性筋膜炎。
2.基础疾病影响:一些基础疾病会增加患病风险,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遭受细菌侵袭且感染不易控制;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人群,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对细菌的抵御能力减弱,也较易患上坏死性筋膜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同样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感染坏死性筋膜炎的几率升高。
三、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早期受累部位皮肤红肿、疼痛,疼痛程度往往较为剧烈,超出局部炎症所能解释的范围。随着病情发展,皮肤可出现苍白、发紫等改变,随后迅速出现水疱、血疱,皮肤感觉减退甚至消失。病变部位筋膜等组织发生坏死,可触及皮下捻发感,这是因为细菌产生气体导致组织中有气体积聚。
2.全身表现:患者多有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以上,同时伴有寒战、乏力、精神萎靡等全身中毒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尿量减少、意识障碍等。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详细检查受累部位,观察皮肤的色泽、温度、有无捻发感等情况,初步判断病情。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存在感染。
血培养:若能培养出病原菌,有助于明确病因,指导抗生素的选择。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发现皮下组织的异常积液、气体等情况,辅助判断病变范围。
CT或MRI检查:能清晰显示筋膜及周围组织的坏死情况,准确评估病变的深度和范围,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五、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早期彻底的手术清创是关键。手术要切除所有坏死的组织,直至健康组织边缘,以清除感染源。例如,将坏死的筋膜、皮肤等组织彻底切除,为伤口的愈合创造条件。
2.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在结果出来之前,可经验性选用覆盖常见病原菌的广谱抗生素,如联合使用针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抗生素。
3.支持治疗:包括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加强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必要时可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途径补充营养;对于出现休克等严重全身情况的患者,进行抗休克治疗,如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患坏死性筋膜炎时病情进展可能更为迅速。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皮肤状况,若儿童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的红肿、疼痛且伴有发热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注意药物使用的剂量和安全性,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本身血糖控制不佳易引发感染,在治疗坏死性筋膜炎时,要积极控制血糖,严格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降糖方案。同时,由于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能力较差,要加强伤口的护理,预防伤口感染加重。
3.免疫缺陷患者:免疫缺陷患者治疗时要谨慎使用可能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在抗感染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其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对药物的耐受和反应与常人不同。要加强隔离防护,减少感染其他病原菌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