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腰疼的原因多样,包括腰部肌肉劳损(长期不良姿势、年龄增长、孕期等致腰部肌肉持续紧张劳损,表现为腰部酸痛、劳累加重休息缓解且无下肢放射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退变、腰部受力不当等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腰椎管狭窄症(先天椎管狭窄或后天退变等致椎管狭窄压迫神经,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伴腰部疼痛)、强直性脊柱炎(与遗传和免疫因素相关,多见于青壮年男性,早期有下腰部疼痛僵硬,晨起明显,病情进展可致脊柱畸形)、肾脏疾病(如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等致腰部牵涉痛,表现因疾病而异)、骨质疏松症(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因雌激素下降、钙摄入不足等致,表现为腰部疼痛且有特定规律),出现长期腰疼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
一、腰部肌肉劳损
1.成因:长期保持不良姿势,如久坐、久站、弯腰劳作等,会使腰部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时间久了容易发生劳损。例如,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群,腰部肌肉得不到放松,就易出现劳损进而引发腰疼。年龄增长也会使腰部肌肉、韧带等组织的弹性和力量下降,增加劳损风险;女性在孕期由于体重增加,身体重心改变,也可能导致腰部肌肉劳损引发腰疼。
2.表现:腰部有酸痛感,劳累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可缓解,疼痛范围较广泛但多不伴有下肢放射痛。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
1.成因:腰椎间盘的退变是基础因素,随着年龄增加,椎间盘水分丢失,弹性下降。长期腰部受力不当,如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等,可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周围神经组织。男性由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比例相对较高,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风险可能相对略高;青少年或年轻人若有剧烈运动史,也易引发该病症。
2.表现:除了腰部疼痛外,常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严重时可出现下肢无力、行走困难等,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增加的动作可使疼痛加重。
三、腰椎管狭窄症
1.成因:先天性椎管发育狭窄,或后天腰椎退变、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等原因导致椎管狭窄,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中老年人随着腰椎退变的进展,更容易出现腰椎管狭窄;一些有腰椎外伤史的人群,后期也可能发展为椎管狭窄引发腰疼。
2.表现: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酸痛、麻木、无力,需停下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同时可伴有腰部疼痛。
四、强直性脊柱炎
1.成因: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免疫因素也参与其中。多见于青壮年男性,起病隐匿,病情逐渐进展。
2.表现:早期可表现为下腰部疼痛、僵硬,尤其在早晨起床时明显,活动后可缓解,病情进展可出现脊柱畸形,如脊柱侧弯、驼背等。
五、肾脏疾病
1.成因: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等。肾脏位于腰部两侧,肾脏病变可引起腰部牵涉痛。例如,肾结石可因结石移动刺激肾盂或输尿管引起腰部剧烈疼痛,常呈绞痛性质,可伴有血尿等表现;肾炎患者除了腰部隐痛外,还可能有蛋白尿、水肿等表现,不同性别患病几率因疾病类型而异,但总体来说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病。
2.表现:不同肾脏疾病表现不同,肾结石可伴血尿、肾区叩击痛等;肾炎可伴蛋白尿、水肿等,腰部疼痛多为隐痛或胀痛等。
六、骨质疏松症
1.成因: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女性绝经后)、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长期制动等因素都可导致骨质疏松。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大幅降低,骨丢失加速,更容易患骨质疏松;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减退,钙吸收能力下降,也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
2.表现:可出现腰部疼痛,疼痛可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长期腰疼的原因较多,若出现长期腰疼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X线、CT、MRI等)明确病因,以便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