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扭伤后需根据损伤程度进行个体化治疗,早期应遵循POLICE原则处理,包括保护、适当负重、冰敷、加压包扎和抬高患肢;分阶段进行康复治疗,亚急性期物理治疗与运动疗法结合,恢复期加强力量与平衡训练,功能恢复期进行功能性及本体感觉训练;药物治疗可选非甾体抗炎药及外用药物,但需注意不良反应;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及糖尿病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预防措施包括充分热身、穿戴合适运动鞋、选择平整运动场地及既往扭伤史者佩戴护踝;出现无法站立行走、关节畸形、持续剧烈疼痛等就医指征时应及时就医,正确早期处理及循序渐进康复可降低慢性疼痛及关节不稳风险,特殊人群需确保康复安全有效。
一、急性期处理:遵循POLICE原则
1.保护(Protection)
立即停止活动,使用弹性绷带或护踝固定受伤关节,避免二次损伤。研究显示,早期固定可减少关节肿胀及后续慢性疼痛风险。需注意固定力度适中,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2.适当负重(OptimalLoading)
根据疼痛耐受程度,逐步尝试站立或缓慢行走。2019年《运动医学杂志》研究指出,早期适度负重可促进关节修复,但需避免完全负重或跳跃动作。
3.冰敷(Ice)
受伤后48小时内,每2~3小时冰敷15~20分钟。冰敷可降低局部代谢率,减少炎症介质释放。需使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导致冻伤。
4.加压包扎(Compression)
使用弹性绷带从远端向近端加压包扎,压力以能插入1指为宜。加压可减少出血及肿胀,但需定期检查末梢循环,如出现皮肤发紫、麻木需立即松开。
5.抬高患肢(Elevation)
将受伤脚踝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促进静脉回流。研究显示,抬高患肢可使肿胀消退速度加快30%~50%。
二、分阶段康复治疗
1.亚急性期(2~7天)
(1)物理治疗:使用超声波、短波等促进炎症吸收。需注意避免热疗,以免加重肿胀。
(2)运动疗法:进行踝关节主动活动度训练,如跖屈、背屈练习。每日3组,每组10次,动作缓慢控制。
2.恢复期(1~4周)
(1)力量训练: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增强腓肠肌、比目鱼肌力量。每周3次,每次3组,每组15次。
(2)平衡训练:单脚站立练习,从稳定平面过渡到软垫或平衡板。每次持续30秒,重复5次。
3.功能恢复期(4周后)
(1)功能性训练:进行跳绳、慢跑等动态活动,逐步恢复运动能力。需注意运动强度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剧烈运动。
(2)本体感觉训练:使用平衡垫进行单脚站立抛接球练习,提高关节稳定性。
三、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可缓解疼痛及炎症反应。需注意胃肠道不良反应风险,建议饭后服用。
2.外用药物
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氟比洛芬凝胶贴膏等,可局部缓解疼痛。需注意皮肤过敏反应,如出现红肿、瘙痒需立即停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及青少年
(1)需警惕骨骺损伤,建议X线检查排除骨折。
(2)康复训练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训练影响生长发育。
2.老年人
(1)需评估骨质疏松风险,必要时进行骨密度检查。
(2)康复训练强度需适当降低,避免跌倒风险。
3.孕妇
(1)避免使用NSAIDs类药物,尤其是妊娠晚期。
(2)康复训练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对腹部造成压力。
4.糖尿病患者
(1)需密切监测血糖水平,避免因疼痛导致血糖波动。
(2)注意足部皮肤护理,避免因加压包扎导致皮肤破损。
五、预防措施
1.运动前充分热身,重点活动踝关节及小腿肌肉。
2.穿戴合适运动鞋,避免高跟鞋或平底鞋导致关节不稳。
3.运动场地需平整,避免在凹凸不平地面活动。
4.既往有踝关节扭伤史者,可佩戴护踝或使用肌内效贴布预防复发。
六、就医指征
1.受伤后无法站立或行走。
2.关节明显畸形或异常活动。
3.持续剧烈疼痛,冰敷及休息后无缓解。
4.关节肿胀持续加重,或出现皮肤瘀斑、水泡。
5.既往有踝关节韧带损伤史,此次受伤后症状较前加重。
踝关节扭伤后,需根据损伤程度进行个体化治疗。早期正确处理可显著降低慢性疼痛及关节不稳风险。康复过程中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避免过早恢复运动导致再次损伤。特殊人群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确保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