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的诊断涉及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体格检查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动诊;影像学检查有X线、CT、MRI,分别用于观察骨骼结构、横断面结构、软组织等;实验室检查包含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尿常规,用于判断感染、炎症及肾脏疾病等情况;其他检查有超声检查(排查肾脏等病变)、肌电图检查(判断肌肉神经功能)
一、体格检查
1.视诊:观察腰部有无畸形、红肿、皮疹等情况,比如脊柱侧弯可能提示脊柱发育异常或某些疾病导致的脊柱结构改变,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体态有差异,儿童的脊柱柔韧性较好但也需关注是否有异常弯曲。
2.触诊:触摸腰部肌肉有无紧张、压痛、肿块等。腰部肌肉紧张可能与长期不良姿势或过度劳累有关,不同性别在体力活动等方面不同,肌肉紧张的诱因可能有差异,病史中有腰部外伤史的人群触诊时需更细致判断。
3.叩诊:轻叩腰部,了解有无叩击痛,叩击痛可能提示肾脏、腰椎等部位的问题,比如肾脏疾病可能会出现肾区叩击痛,不同年龄人群肾脏位置等有差异,病史中有肾脏疾病的人要重点排查。
4.动诊:检查腰部的活动度,包括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等。正常腰部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年龄增长可能会导致活动度下降,比如老年人腰椎退变可能使活动度受限,女性在妊娠等特殊时期腰部活动度也可能改变。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意义:可观察腰椎的骨骼结构,如椎体形态、椎间隙宽度、有无骨质增生、骨折等。能初步筛查腰椎的基本病变,对于判断腰椎的整体结构状态有重要作用,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腰椎X线表现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椎体等结构与成人有差异,病史中有骨折史的人可通过X线观察恢复情况。
操作:患者站立或仰卧位进行拍摄,一般包括腰椎正位、侧位等。
2.CT检查
意义:能更清晰地显示腰椎的横断面结构,对于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等情况的诊断比X线更准确。可以精准看到椎间盘是否向椎管内突出压迫神经等,对于一些复杂的腰椎病变能提供详细信息,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退变等原因可能更易出现椎间盘等问题,通过CT可更好诊断,特殊人群如孕妇需谨慎选择,因CT有辐射。
操作:患者平卧在检查床上,按照仪器要求保持体位进行扫描。
3.MRI检查
意义: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能清晰显示椎间盘、脊髓、神经等结构,对于椎间盘突出、脊髓病变等诊断价值高。可以很好地观察脊髓有无病变、神经根受压情况等,不同年龄人群的软组织表现不同,儿童的脊髓等组织发育情况与成人不同,病史中有神经系统症状相关腰痛的人适合做MRI检查,孕妇一般在必要时经严格评估后谨慎选择。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意义:可了解有无感染等情况,如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提示有炎症反应。通过血常规能初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性因素导致的腰痛,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血常规指标有差异,儿童的白细胞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病史中有感染病史的人需关注血常规变化。
操作:抽取静脉血进行检测。
2.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
意义:这两项指标升高常提示体内有炎症反应,对于判断有无炎症性疾病导致的腰痛有帮助,比如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会出现血沉和C-反应蛋白升高,年龄较大的人群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可能相对高一些,病史中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表现的人要监测这两项指标。
操作:抽取静脉血进行检测。
3.尿常规
意义:可排查肾脏疾病导致的腰痛,如有无蛋白尿、血尿等情况。肾脏疾病可能会引起腰部牵涉痛,通过尿常规能初步筛查,不同年龄人群的肾脏功能等有差异,儿童的尿常规正常指标与成人不同,病史中有肾脏疾病的人需定期检查尿常规。
四、其他检查
1.超声检查
意义:对于肾脏、输尿管等部位的病变有一定诊断价值,如肾结石、肾积水等可通过超声发现。能观察肾脏等器官的形态、结构及有无积液等情况,年龄较小的儿童进行超声检查相对更安全,特殊人群如孕妇在排查肾脏疾病时可选择超声检查,因其无辐射。
操作:患者仰卧位,医生将超声探头放在腰部相应部位进行检查。
2.肌电图检查
意义:有助于判断腰部肌肉、神经的功能状态,对于神经源性腰痛的诊断有帮助,比如判断是否存在神经根受压导致的神经传导异常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的神经肌肉功能不同,老年人的神经肌肉功能可能有所减退,病史中有神经症状相关腰痛的人可考虑进行肌电图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