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监护、液体复苏)、抑制胰液分泌(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胰酶活性(用生长抑素类似物)、抗感染治疗(合理选抗生素)、营养支持(早期肠外营养,恢复后肠内营养)、内镜治疗(胆源性可选EST)、手术治疗(针对特定情况,选相应术式),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需根据其特点调整治疗。
一、一般治疗
1.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腹部体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需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严密监护,因为病情变化较快,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至关重要。例如,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以及腹部是否有压痛、反跳痛、腹胀等情况。
2.液体复苏:补充血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往往存在大量液体丢失,需要快速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一般先快速输入生理盐水等晶体液,随后根据患者的中心静脉压、血压、尿量等调整液体的种类和速度。例如,晶体液可选择0.9%氯化钠溶液等,胶体液可选用白蛋白等。要注意避免液体复苏过多导致肺水肿等并发症,同时要及时纠正可能存在的酸碱平衡紊乱,如代谢性酸中毒时可适当补充碳酸氢钠。
二、抑制胰液分泌
1.禁食、胃肠减压:通过禁食和胃肠减压减少胰液分泌,减轻腹胀。患者需严格禁食,一般需持续数天至数周,直到腹痛等症状缓解、淀粉酶恢复正常等。胃肠减压可抽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降低胃肠道内压力,从而减少胰液分泌。
2.抑制胃酸分泌:常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受体拮抗剂,因为胃酸可刺激胰液分泌。例如,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通过抑制胃壁细胞的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进而减少对胰液分泌的刺激。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通过阻断胃壁细胞的H受体,抑制胃酸分泌。
三、抑制胰酶活性
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能抑制胰液和胰酶的分泌,抑制胰酶合成。奥曲肽可通过皮下或静脉给药,持续抑制胰液分泌,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有一定效果。
四、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情合理选用抗生素。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容易发生胰腺坏死继发感染,需要经验性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的广谱抗生素,如喹诺酮类联合甲硝唑等。需要根据患者的感染情况、微生物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的使用。例如,若患者出现发热、腹痛加重、白细胞升高等感染迹象,应及时进行血、胰周积液等部位的培养,根据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五、营养支持
早期可采用肠外营养,病情稳定、胃肠功能恢复后可考虑肠内营养。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营养支持非常重要。早期由于患者胃肠道功能可能受到影响,无法进行肠内营养,需通过静脉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当患者胃肠功能逐渐恢复,可通过鼻胃管或鼻空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以维持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例如,可选用肠内营养制剂,从低剂量、低浓度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和浓度。
六、内镜治疗
对于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在适当的时候可考虑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术(EST)等治疗。如果患者是由于胆道结石等引起的胆源性重症急性胰腺炎,在病情稳定后,可通过内镜技术取出结石,解除胆道梗阻,从而缓解胰腺炎的病情。例如,当患者的胆道梗阻因素明确时,内镜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时机。
七、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对于出现胰腺坏死合并感染、胰腺脓肿、消化道大出血、胰腺假性囊肿出现压迫症状或合并感染等情况时,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当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经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胰腺脓肿时,需进行手术清创引流等操作。
2.手术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坏死组织清除术、胰腺脓肿引流术、消化道重建术等。手术的目的是清除坏死组织、引流感染病灶等,以挽救患者生命。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由于其器官功能减退,耐受性差,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各项指标,在液体复苏时要注意防止容量负荷过重导致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抗感染时要注意药物的肾毒性等;对于儿童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上要更加谨慎,在营养支持方面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精确计算营养需求,液体复苏时要注意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过量液体输入导致肺水肿等,在药物使用上要严格考虑儿童的用药禁忌和剂量调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