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相关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其他特殊检查。体格检查涵盖视诊、触诊、动诊、量诊;影像学检查有X线、CT、MRI,分别用于观察脊柱整体形态、骨性结构、软组织结构;实验室检查包含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人类白细胞抗原B27等,用于判断感染、炎症及风湿性疾病等因素;其他特殊检查有肌电图检查评估肌肉神经功能、骨密度检查评估骨质疏松情况
一、体格检查
1.视诊:观察腰部皮肤有无红肿、皮疹、淤斑等,脊柱有无畸形,如侧弯、后凸等,步态是否异常,不同年龄、性别人群表现可能不同,儿童需关注生长发育相关脊柱形态,女性孕期可能因生理变化出现腰部相关体态改变。
2.触诊:触摸腰部肌肉有无紧张、压痛,脊柱棘突、椎旁有无压痛、叩击痛等,通过触诊初步判断疼痛部位及可能累及的组织,病史中有腰部外伤史者触诊时需更细致排查。
3.动诊:检查腰部活动范围,包括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不同年龄人群活动范围有差异,如儿童腰部活动度相对较大,老年人可能因退变活动受限,通过动诊了解腰部关节及肌肉的功能状态。
4.量诊:测量下肢长度、腰部周径等,用于排查因下肢不等长导致的继发性腰疼,或腰部肌肉萎缩等情况,生活方式久坐人群可能因腰部肌肉量变化影响量诊结果。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意义:可观察脊柱的整体形态,如椎体的序列、椎间隙宽度、有无骨质增生、骨折、脱位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X线主要看骨骼发育情况,有无先天性脊柱发育异常;老年人则重点关注骨质疏松、椎体退变等。
操作:常规拍摄腰椎正位、侧位片,必要时加拍斜位片,是初步筛查腰部骨骼病变常用的检查方法,辐射剂量相对较低。
2.CT检查
意义:能更清晰地显示脊柱的骨性结构,如椎间盘是否突出、椎管有无狭窄、椎体骨质破坏等情况。对于有腰疼伴下肢放射痛的患者,可明确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在不同性别中,男性因体力劳动等因素可能更易出现椎间盘突出相关CT表现,不同年龄人群CT表现随退变等情况不同,老年人CT上常可见椎间盘退变、椎管狭窄等。
操作:通过多层螺旋CT进行腰椎扫描,可获得横断面图像,能更精准地定位病变部位。
3.MRI检查
意义:对软组织的分辨力高,可清晰显示椎间盘、脊髓、神经根、韧带等结构。能发现X线和CT不易察觉的椎间盘突出、脊髓受压、神经水肿等情况。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MRI可用于评估先天性脊髓脊膜膨出等脊髓病变;女性孕期如有腰疼需谨慎选择MRI检查,但必要时可用于评估腰部软组织情况。
操作:进行腰椎MRI扫描,能多方位成像,全面了解腰部软组织结构状况。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意义:可了解有无感染性因素导致的腰疼,如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升高提示可能有感染存在。不同年龄人群正常血常规指标范围不同,儿童白细胞计数相对较高,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血常规表现可能不典型,病史中有发热伴腰疼者需重点关注血常规变化。
操作:采集静脉血进行检测。
2.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
意义:是炎症指标,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炎性疾病导致的腰疼,如强直性脊柱炎等。不同年龄人群基础值有差异,女性在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出现指标生理性波动,病史中有慢性腰疼怀疑炎性疾病者需检测这两项指标。
操作:通过血液检测获取血沉和C反应蛋白数值。
3.类风湿因子(RF)、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等
意义:对于怀疑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性疾病导致的腰疼有辅助诊断价值。HLA-B27阳性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有提示意义,不同性别中强直性脊柱炎在男性中相对多见,不同年龄人群发病情况不同,病史中有关节疼痛伴腰疼者可检测这些指标。
操作:通过血液检测相应指标。
四、其他特殊检查
1.肌电图检查
意义:用于评估腰部肌肉及神经的功能状态,判断有无神经损伤或病变导致的腰疼。对于有腰疼伴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的患者,可明确神经受累情况。不同年龄人群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有差异,儿童肌电图检查需根据具体情况谨慎操作,病史中有神经损伤相关诱因的腰疼患者可考虑肌电图检查。
操作:通过放置电极记录肌肉电活动等进行检查。
2.骨密度检查
意义:对于有腰疼怀疑骨质疏松的患者,可评估骨密度情况。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因骨质疏松导致腰疼的风险较高,通过骨密度检查能早期发现骨质疏松,生活方式中缺乏运动、钙摄入不足等人群需关注骨密度。
操作:常用双能X线吸收法等进行骨密度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