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需从一般状况、出血严重程度、出血是否停止及病因评估等方面进行评估。一般状况评估生命体征和意识状态;出血严重程度通过粪便、血红蛋白等判断;出血是否停止观察症状和实验室指标;病因评估借助胃镜、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腹部超声或CT等检查。不同人群在各评估环节有不同需注意之处。
一、一般状况评估
1.生命体征监测
心率: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心率变化是重要指标。正常心率范围成人为60-100次/分钟,出血时心率常增快,这是机体的代偿反应,但持续增快可能提示出血未停止或出血量较大。对于儿童,不同年龄心率正常范围不同,如婴儿心率110-130次/分钟,幼儿80-100次/分钟等,心率增快同样需密切关注。
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出血早期血压可无明显变化,随着出血量增加,收缩压下降,舒张压也会相应变化。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可能更明显,需更频繁监测。
呼吸:观察呼吸频率和节律,出血可能导致机体缺氧,呼吸会代偿性增快,若出现呼吸急促、节律异常等情况,提示病情可能较重。
2.意识状态:评估患者意识是否清楚,对于老年患者,意识改变可能是出血导致脑灌注不足的表现;儿童患者若出现意识模糊等情况,需高度重视,可能提示病情严重。
二、出血严重程度评估
1.粪便观察
粪便颜色:黑便或柏油样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若为鲜血便则提示出血量相对较大且出血部位较接近肛门。对于儿童,粪便颜色异常更需结合病史判断,如是否有进食特殊食物等干扰因素。
粪便出血量估计:可根据粪便的量和颜色大致估计,例如少量出血可能仅表现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中等量出血粪便呈黑便,大量出血可出现暗红色血便等。
2.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下降程度:血红蛋白是反映出血后贫血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血红蛋白每下降10g/L,提示出血量约为400-500ml左右。但在出血早期,由于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可能无明显下降,需动态观察。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血红蛋白下降对机体的影响更需谨慎评估,因为孕妇本身血容量增加,轻度的血红蛋白下降可能就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儿童由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性,血红蛋白变化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意义不同,如婴儿期血红蛋白低于110g/L就可能提示贫血,需要结合出血情况综合判断。
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压积降低也提示有出血及贫血情况,其变化趋势同样需要动态监测,以了解出血的进展情况。
三、出血是否停止评估
1.症状观察
呕血与黑便情况:如果呕血停止,黑便次数减少、颜色变浅,提示出血可能趋于停止;若再次出现呕血或黑便次数增多、颜色变黑,提示出血未停止。对于老年患者,本身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呕血黑便情况的变化更需细致观察。儿童患者由于表达能力有限,需通过粪便等观察来判断出血情况。
头晕、乏力等症状:如果头晕、乏力等症状缓解,提示机体对出血的代偿可能有效,出血有停止趋势;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可能提示出血仍在继续。
2.实验室指标监测
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提示骨髓造血代偿,若出血停止,网织红细胞计数会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若网织红细胞计数持续升高,提示出血可能仍在进行。对于有基础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变化需结合原发病综合判断。儿童患者骨髓造血功能相对活跃,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意义与成人有一定差异,需参考儿童正常范围进行评估。
尿素氮:上消化道出血后,血液中蛋白质消化产物被吸收,可导致血尿素氮升高,称为肠源性氮质血症。一般出血后24-48小时血尿素氮开始升高,3-4天恢复正常。如果血尿素氮持续升高或再次升高,提示出血未停止或有再出血可能。但需排除肾前性因素等其他导致尿素氮升高的原因,对于肾功能不全患者,血尿素氮的评估需更加谨慎。
四、病因评估相关检查
1.胃镜检查
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黏膜情况,明确出血的部位和病因,如溃疡、肿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对于老年患者,胃镜检查需评估其心肺功能等耐受性;儿童患者进行胃镜检查需考虑年龄较小带来的操作难度和风险,如镇静等相关问题。
2.上消化道钡餐造影
对于不能耐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可考虑此检查,通过造影剂显示消化道形态,辅助判断出血病因,但诊断准确性相对胃镜较低。对于儿童患者,钡餐造影的剂量等需严格控制,避免辐射等不良影响。
3.腹部超声或CT检查
有助于了解肝脏、胆道等器官情况,对于胆道疾病等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有一定诊断价值。对于老年患者,腹部超声或CT检查需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检查的影响;儿童患者由于腹部器官发育特点,检查时需注意操作规范和辐射防护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