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休克的急救及相关处理包括一般急救措施(调整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补充血容量(快速建静脉通道、晶体液复苏、胶体液复苏、把握输血指征)、病因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药物、内镜或手术等治疗)、病情监测(生命体征、尿量、血常规、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监测)以及特殊人群(老年、儿童、妊娠期患者)注意事项,需根据不同情况精细处理以挽救患者生命并保障各人群安全。
一、一般急救措施
1.体位调整:让患者采取平卧位,将下肢适当抬高,以保证脑部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采取半卧位,但要注意防止误吸。
对于儿童患者,需根据其年龄和病情调整合适体位,确保呼吸顺畅且能有效维持循环。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呕吐物等,防止窒息。必要时可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保证通气功能。
儿童患者由于气道较窄,更要密切观察呼吸道情况,及时清理分泌物,可使用适合儿童的吸痰设备。
3.吸氧:给予吸氧,改善组织缺氧状况,一般可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根据患者血氧饱和度调整吸氧流量。
儿童吸氧需注意氧流量的选择,避免高浓度氧对儿童肺部的损伤。
二、补充血容量
1.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尽快建立至少2条以上的静脉通路,以迅速补充血容量。可选择大口径静脉,如外周静脉的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儿童患者可选择头皮静脉等。
2.晶体液复苏:首先选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溶液等快速扩容。一般先快速输入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溶液1000-2000ml,儿童可按20-30ml/kg的剂量快速输入,但要根据患者的心肺功能情况调整速度。
3.胶体液复苏:在晶体液复苏的基础上,可根据患者情况选用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白蛋白等。但对于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谨慎使用羟乙基淀粉。儿童使用胶体液需考虑其肾功能和心肺功能的发育情况,严格掌握剂量和适应证。
4.输血指征:当血红蛋白低于70g/L、收缩压低于90mmHg或心率增快(排除发热等其他因素)时,可考虑输血。输血要严格配血,儿童输血需特别注意血型匹配和输血速度。
三、病因治疗
1.消化性溃疡出血: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抑制胃酸分泌,如奥美拉唑等。同时可在内镜下进行止血治疗,如注射止血、电凝止血等。儿童消化性溃疡相对少见,若发生需谨慎选择药物及内镜治疗方式,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减少门静脉血流。同时可在内镜下进行套扎或硬化剂注射止血,必要时可进行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但儿童一般不采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
3.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停用可能引起胃黏膜损伤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保护胃黏膜。
4.消化道肿瘤出血:根据肿瘤的情况选择手术治疗、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如为早期胃癌可考虑内镜下切除等。儿童消化道肿瘤更为罕见,治疗需多学科协作,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5.肠道血管畸形出血:可通过内镜、血管造影等检查明确病变部位后,进行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
四、病情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儿童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囟门情况等。每15-30分钟监测一次血压、心率,1小时监测一次呼吸、体温,根据病情稳定情况逐渐延长监测间隔。
2.尿量监测:留置尿管,监测尿量,每小时尿量应维持在30ml以上,儿童需根据年龄计算合适的尿量指标,如婴儿每小时尿量应在1-3ml/kg等,若尿量减少提示组织灌注不足,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小板等监测:定期复查血常规,了解贫血情况和凝血功能变化,儿童要注意不同年龄阶段血常规正常指标的差异,以便及时调整输血等治疗。
4.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监测:监测血电解质(如钾、钠、氯等)和血气分析,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儿童的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调节能力较弱,更要密切监测并及时处理。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在补液时要注意控制补液速度和量,防止发生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同时,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减退,在使用药物时要谨慎选择,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2.儿童患者:儿童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较快,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精细地调整补液速度、药物剂量等。要特别注意儿童的营养支持,在出血控制后及时补充营养,以促进身体恢复,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抚。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消化道出血休克的治疗要兼顾胎儿和孕妇的情况。在选择药物和治疗措施时要尽量避免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和治疗方式,如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致畸等不良影响的药物,内镜治疗要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时机和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