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损伤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保守治疗有休息与制动、物理治疗(冷敷与热敷、超声波治疗、电刺激治疗)、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儿童慎用,老年需注意相关问题);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肩袖损伤,方式有肩袖修复术(包括切开和关节镜下修复,需考虑不同人群特点)和肩袖重建术(要求高,应用需谨慎评估);康复治疗分术后康复(早期被动活动、中期增加主动活动和轻度肌力训练、后期全面功能恢复训练,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和非术后康复(针对保守治疗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预防再次损伤)。
一、保守治疗
(一)休息与制动
对于轻度肩袖损伤患者,适当休息并进行制动是基础措施。通过使用肩吊带等装置限制肩关节不必要的活动,为损伤的肩袖创造相对稳定的恢复环境。例如,对于因日常劳作导致肩袖轻度损伤的人群,休息制动可减少肩袖进一步受力,利于损伤组织修复。不同年龄人群的制动时间和方式需有所调整,儿童因肩部发育尚未成熟,制动时要特别注意装置的舒适性和松紧度,避免影响肩部正常生长发育;老年人群制动时需考虑其骨骼肌肉退变情况,制动时间不宜过长,防止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二)物理治疗
1.冷敷与热敷:在损伤早期(通常指72小时内),可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通过降低局部温度,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72小时后,根据恢复情况可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损伤组织修复。不同年龄人群对冷热敷的耐受度不同,儿童皮肤娇嫩,冷敷温度不宜过低,热敷温度不宜过高;老年人群皮肤感觉相对迟钝,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防止冻伤或烫伤。
2.超声波治疗: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和热效应,促进肩袖损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有研究表明,超声波治疗可提高肩袖损伤修复的效率,但在儿童中的应用需谨慎评估,因为儿童肩部组织对超声能量的耐受程度与成人不同。
3.电刺激治疗:通过特定的电刺激方式,刺激肩袖周围的肌肉神经,促进肌肉收缩和血液循环,辅助肩袖损伤修复。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伏案工作者,电刺激治疗可缓解因姿势不良导致的肩袖损伤相关症状,但要注意治疗参数的调整以适应个体差异。
(三)药物治疗
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和炎症,如布洛芬等,但儿童应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因其可能对儿童的胃肠道、肾脏等产生不良影响。老年人群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胃肠道耐受性等问题。
二、手术治疗
(一)手术适应证
当肩袖损伤较为严重,如肩袖撕裂较大、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等情况时,通常考虑手术治疗。例如,对于部分大型肩袖撕裂且影响肩关节功能的患者,手术是更好的选择。不同年龄人群的手术适应证评估有所不同,儿童肩袖损伤相对较少见,若发生严重肩袖损伤,需综合考虑其生长发育潜力和损伤对未来肩部功能的影响;老年人群肩袖损伤可能与退变等多种因素相关,手术决策需兼顾其身体整体状况和肩部功能恢复期望。
(二)手术方式
1.肩袖修复术:包括切开修复和关节镜下修复等方式。关节镜下修复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通过关节镜器械将撕裂的肩袖组织重新缝合修复。对于不同损伤程度的肩袖撕裂,手术操作细节有所不同,如对于复杂的多肌腱肩袖损伤,手术操作需要更精细的技巧。在特殊人群中,儿童进行肩袖修复术时要充分考虑其肩部解剖结构的特点,老年人群则要考虑其骨质情况等,以确保手术效果和安全性。
2.肩袖重建术:当肩袖损伤严重无法直接修复时,可能需要进行肩袖重建术,利用肌腱移植等方法重建肩袖功能。这种手术方式对手术技术和患者自身条件要求较高,在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群中应用需谨慎评估。
三、康复治疗
(一)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术后早期主要进行肩关节的被动活动,如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等方向的小范围活动,避免肩关节粘连,同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儿童术后康复要注意活动的轻柔性和安全性,根据其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范围;老年人群术后康复要考虑其身体机能恢复较慢的特点,康复进程相对缓慢。
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逐渐增加肩关节的主动活动范围,进行轻度的肌力训练,如利用弹力带进行肩关节的外展、内收等抗阻训练,但要注意训练强度不宜过大。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在中期康复时需结合自身特点,例如运动员在中期康复时要根据其运动项目特点制定针对性的肌力恢复计划。
3.后期康复(术后3个月以上):进行全面的肩关节功能恢复训练,包括提高肩关节的肌力、稳定性和活动度,使患者恢复到接近正常的肩关节功能水平。对于特殊人群,如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在后期康复时要注意控制血糖水平对康复的影响,确保康复训练的顺利进行。
(二)非术后康复
对于保守治疗的患者,康复治疗主要围绕恢复肩关节功能、增强肩袖周围肌肉力量展开。同样需要根据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如针对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要注重肩袖周围肌肉力量的强化训练,以预防肩袖再次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