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结核治疗至少3-6个月才能痊愈。

肠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肠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腹部包块、低热、盗汗、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治疗的关键是早期、联合、规律、全程使用抗结核药物,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治疗分为强化期和巩固期,强化期通常需2-3个月,使用多种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快速控制感染;巩固期需4-6个月或更长,减少药物种类,继续清除残留病菌,防止复发。若患者出现肠梗阻、肠穿孔、肠道出血等并发症,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术后仍需继续抗结核治疗,治疗周期也会相应延长。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监测药物疗效和副作用,同时注意加强营养,提高身体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
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交替、低热、盗汗、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到感染科或消化内科就诊,通过肠镜、结核菌素试验、粪便结核菌检查等明确诊断,尽早启动规范抗结核治疗,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以免导致病情复发、产生耐药性,延长治疗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