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预防羊水栓塞,需完善产前检查,详细了解病史、监测高危因素;规范分娩操作,合理掌握破膜时机与方法、正确使用宫缩剂、小心处理分娩损伤;加强产时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自觉症状;做好急救准备,配备齐全设备药品、培训医护急救技能,对特殊人群更要谨慎重视以保障母婴安全。
一、完善产前检查
1.详细了解病史:孕妇需向医生详尽提供自身的病史信息,包括既往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是否有过敏史等。例如,若孕妇有前置胎盘病史,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医生可提前做好应对准备。通过对病史的全面掌握,能够更好地评估产妇发生羊水栓塞的潜在风险,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2.密切监测高危因素:对于存在高龄妊娠、多胎妊娠、胎膜早破、人工破膜、宫缩过强等高危因素的产妇,要加强产前检查的频率和力度。高龄孕妇身体各方面机能相对下降,发生羊水栓塞的可能性增加;多胎妊娠时子宫张力较大,也可能增加羊水栓塞的发生几率。医生需密切关注这些高危因素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干预。
二、规范分娩操作
1.合理掌握破膜时机与方法:人工破膜应选择在宫缩间歇期进行,且破口要小,避免强行大面积破膜。因为在宫缩时破膜,子宫压力较大,羊水更容易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例如,当破膜时要缓慢释放羊水,控制羊水流出的速度和量,减少对子宫的刺激,降低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
2.正确使用宫缩剂:严格遵循宫缩剂的使用指征和规范,避免宫缩过强。使用宫缩剂时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密切观察宫缩情况、胎心变化等。如果出现宫缩过强的迹象,应及时调整宫缩剂的使用剂量或停止使用。过度强烈的宫缩会使子宫肌层张力过高,增加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机会。
3.小心处理分娩过程中的损伤:在接生过程中要轻柔操作,避免粗暴的阴道操作和会阴侧切、产钳助产等损伤性操作。一旦发生软产道损伤,要及时、妥善地进行缝合处理,减少羊水通过损伤的血管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途径。
三、加强产时监护
1.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产程中要持续监测产妇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一旦发现生命体征异常,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要高度警惕羊水栓塞的可能,并迅速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例如,当血氧饱和度下降时,提示可能存在缺氧情况,需要及时给予吸氧等处理。
2.注意观察产妇的自觉症状:密切关注产妇是否出现寒战、呛咳、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等异常表现。这些症状可能是羊水栓塞的早期信号,若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比如,产妇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同时伴有烦躁不安,应立即考虑羊水栓塞的可能,启动紧急抢救流程。
四、做好急救准备
1.配备齐全的急救设备和药品:产房内应配备好抢救羊水栓塞所需的各种设备,如心电监护仪、气管插管设备、呼吸机等,以及相关急救药品,如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确保在发生羊水栓塞时能够迅速进行抢救,为产妇的生命安全争取宝贵时间。
2.培训医护人员急救技能: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羊水栓塞的急救流程和技能,定期进行相关的急救培训和演练。只有医护人员具备过硬的急救本领,才能在羊水栓塞发生时迅速、准确地进行抢救,提高抢救成功率。例如,通过模拟演练,让医护人员熟悉如何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进行气管插管等操作。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高龄产妇、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产妇以及多胎妊娠产妇等特殊人群,在预防羊水栓塞方面需要更加谨慎和重视。这些特殊人群本身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较高,因此产前检查要更加细致,分娩过程中的监护要更加严密,医护人员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警惕,严格按照上述预防措施进行操作,最大程度降低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保障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