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黄疸原因,与母乳中物质抑制肝脏酶致胆红素重吸收增加有关,生后3-8天出现,2-4周达高峰,轻中度,患儿一般情况好。诊断靠母乳喂养史及排除其他黄疸原因、血清胆红素检测。处理包括继续母乳喂养、增加喂养次数、监测胆红素水平,达光疗指征则光疗。早产儿、低体重儿及有其他基础疾病新生儿处理需更谨慎。
一、母乳性黄疸的定义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相关的特发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中常见的原因之一,多发生在纯母乳喂养或主要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中。
二、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可能与母乳中的某些物质抑制了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有关,使得胆红素在肠道的重吸收增加,从而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
三、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表现
1.黄疸出现时间:通常在生后3-8天出现,2-4周达到高峰,持续时间较长,可长达1-3个月。
2.黄疸程度:一般为轻、中度黄疸,血清胆红素水平多低于257μmol/L(15mg/dl),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
3.一般情况: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好、精神反应正常、生长发育不受限。
四、母乳性黄疸的诊断
1.病史:有母乳喂养史,且排除了其他引起黄疸的常见原因,如感染性黄疸(新生儿肝炎、败血症等)、溶血性黄疸(ABO溶血、Rh溶血等)、胆道闭锁等。
2.血清胆红素检测:间接胆红素升高,直接胆红素正常。
五、母乳性黄疸的处理方法
1.继续母乳喂养
对于足月儿,如果血清胆红素水平<257μmol/L(15mg/dl),可以继续母乳喂养,因为此时继续母乳喂养对婴儿的益处大于可能的胆红素升高风险。
对于早产儿,需要根据胎龄、日龄以及胆红素水平综合判断,如果胆红素水平在安全范围内,也可继续母乳喂养,但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
2.增加喂养次数:通过增加母乳喂养的次数,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红素的肠肝循环,从而有助于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一般建议每天喂养8-12次以上。
3.监测胆红素水平:定期检测血清胆红素水平,一般2-3天检测一次,观察胆红素的变化趋势。如果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或达到光疗标准,则需要采取光疗等进一步措施。
4.光疗:当血清胆红素水平达到光疗指征时(如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57μmol/L,早产儿根据不同日龄有相应的光疗标准),可进行光疗,光疗是降低血清胆红素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通过光照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从胆汁和尿液中排出。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早产儿由于肝脏功能更不成熟,对于母乳性黄疸的处理需要更加谨慎。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因为早产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相对更高。在监测过程中,如果胆红素水平有上升趋势,要及时评估是否需要光疗等干预措施,同时要关注早产儿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体温、呼吸、吃奶等情况,因为黄疸可能会影响早产儿的一般状态。
2.低体重儿:低体重儿的肝脏代谢功能更差,对于母乳性黄疸的处理同样需要严格监测胆红素水平。喂养方面要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排出,并且要注意喂养的安全性,避免发生呛奶等情况,因为低体重儿的吞咽功能相对较弱。
3.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新生儿:如果新生儿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对于母乳性黄疸的处理要综合考虑。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新生儿的整体状况和胆红素的代谢,在监测胆红素水平和处理黄疸时,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情况,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