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骤,怀疑时需立即送医,经头颅CT确诊后,要绝对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用甘露醇等降颅内压,控制血压、用抗纤溶药防再出血,针对病因手术或介入治疗,还需防治脑积水、癫痫等并发症,要据患者年龄等制定个性化方案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死亡率。
一般治疗与监护
绝对卧床休息: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4-6周,避免一切可能引起血压和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用力排便、咳嗽、情绪激动等。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安抚,避免其躁动不安,因为躁动可能加重出血情况。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自身不适,需要医护人员和家属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生命体征等变化。
生命体征监测: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等神经系统体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监测的频率和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需要更频繁地监测。
降低颅内压
药物治疗: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来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甘露醇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使脑组织中的水分向血浆转移,从而减轻脑水肿。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患者的肾功能、电解质等情况,尤其是儿童患者,其肾功能相对较弱,更要谨慎使用并密切观察。
调整体位:适当抬高床头,一般床头抬高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
防治再出血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需积极控制血压。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适当水平。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成人可将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但要避免血压骤降。
使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如氨基己酸等,这类药物可以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激活因子,防止动脉瘤周围的血块溶解,从而预防再出血。但使用此类药物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血栓形成的风险,尤其是有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
病因治疗
手术治疗:如果是由于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在病情稳定后,多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对于颅内动脉瘤,可选择动脉瘤夹闭术或动脉瘤栓塞术;对于血管畸形,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切除等治疗方式。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一般需要在出血后的72小时内或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综合判断。儿童患者由于其解剖结构和疾病发展的特殊性,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由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进行评估和操作。
血管内介入治疗:对于适合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也是一种重要的病因治疗手段,具有创伤小等优点,但同样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并发症防治
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能并发脑积水,分为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和正常颅压脑积水等。对于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可能需要进行脑室穿刺引流术来缓解颅内压;对于正常颅压脑积水,可能需要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等治疗。在防治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认知等情况,儿童患者若出现脑积水,可能会影响其智力发育和生长发育,需及时发现并处理。
癫痫: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癫痫发作,需要根据情况使用抗癫痫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对于儿童患者,选择抗癫痫药物时要充分考虑其年龄特点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总之,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需要及时、规范的综合治疗,同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个体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