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细胞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略多,起源于原始生殖细胞,常见于松果体区和鞍上区。其发病机制与原始生殖细胞异常迁移有关。松果体区者有颅内压增高、Parinaud综合征等表现;鞍上区者有视觉障碍、内分泌紊乱等表现。诊断靠影像学(CT、MRI)和实验室(肿瘤标志物)检查。治疗有手术(取病理)、放疗(主要手段)、化疗(辅助)。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规范治疗大部分预后好,儿童放疗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需长期随访监测并支持治疗。
一、生殖细胞瘤的基本概念
生殖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颅内肿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它起源于原始生殖细胞,可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部位,其中以松果体区和鞍上区最为常见。
二、发病机制
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认为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生殖细胞的异常迁移有关。在胚胎发育早期,原始生殖细胞会从卵黄囊迁移至生殖嵴,若在此过程中原始生殖细胞异位停留并增殖,就可能形成生殖细胞瘤。
三、临床表现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可引起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还可出现眼球上视不能(Parinaud综合征)、性早熟等内分泌紊乱表现,这是因为肿瘤可能影响松果体对褪黑素等激素的分泌调节,从而干扰正常的内分泌轴功能。对于儿童患者,性早熟可能是较早出现的症状之一,需引起家长重视。
鞍上区生殖细胞瘤:主要表现为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等视觉障碍,这是由于肿瘤压迫视神经、视交叉等结构所致;还可出现内分泌紊乱,如生长发育迟缓、尿崩症等。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生长发育迟缓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的身体和智力发育,需要及时关注和干预。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见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可伴有钙化。
头颅MRI:T1加权像多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多呈均匀强化。MRI对肿瘤的定位和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更为清晰,尤其对于后颅窝等部位的肿瘤显示优于CT。
实验室检查:检测血清和脑脊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等。生殖细胞瘤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AFP、hCG可升高,这对于诊断和病情监测有一定帮助。
五、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主要是获取病理诊断,因为部分生殖细胞瘤对放疗敏感,通过手术取得病理后可避免不必要的大范围手术。但对于位于重要功能区的肿瘤,手术风险较大,需谨慎权衡。
放疗:是生殖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由于生殖细胞瘤对射线较为敏感,通过放疗可以有效地控制肿瘤生长。不同部位的生殖细胞瘤放疗范围有所不同,例如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放疗范围通常包括全中枢神经系统及肿瘤原发灶。
化疗:对于部分生殖细胞瘤,尤其是复发或不能手术的患者,化疗也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铂类等,但化疗在生殖细胞瘤治疗中的地位相对放疗稍低,多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六、预后情况
生殖细胞瘤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的部位、大小、是否完整切除、治疗是否规范等。总体来说,经过规范治疗,大部分患者预后较好,但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放疗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内分泌功能等产生一定影响,需要长期随访监测其生长发育、内分泌状况等,并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例如,对于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的患儿,可能需要在后期进行生长激素等相关治疗来促进其生长发育;对于出现尿崩症的患儿,需要合理控制尿量,保证水电解质平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