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表现包括头颅CT、MRI及脑血管造影的表现。头颅CT急性期可见脑沟、脑池内高密度影等,亚急性期高密度影变淡;头颅MRI急性期敏感性不如CT,亚急性期有相应表现,慢性期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积等;脑血管造影可明确动脉瘤及血管畸形相关SAH,显示其位置、形态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患者表现有一定差异。
一、头颅CT表现
1.急性期表现
头颅CT是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首选方法,在发病后1-2天内阳性率较高。可见脑沟、脑池内高密度影,这是由于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在CT图像上表现为高密度的异常信号。出血量大时,可形成脑室内出血,表现为脑室系统内高密度影。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CT表现基本一致,主要取决于出血的量和部位。例如,长期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可能存在脑血管病变,更容易发生SAH,且CT上高密度影的范围可能相对较广。
2.亚急性期表现
发病后3-7天,CT上高密度影可能逐渐变淡,但仍可辨认。对于一些因出血早期未被及时发现的患者,亚急性期的CT表现有助于诊断。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颅脑的解剖和生理特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CT表现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仍以脑沟、脑池高密度影为主要特征,不过儿童的颅骨较薄,脑沟相对较浅,可能需要更仔细地观察。
二、头颅MRI表现
1.急性期表现
在发病后数小时内,MRI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敏感性不如CT。但在亚急性期(发病后1周左右),MRI的优势逐渐显现。T2加权像上可表现为高信号,T1加权像上可能为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对于一些不典型的SAH病例,MRI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不同年龄的患者,MRI表现的时间窗可能略有不同,儿童的脑部组织发育尚未完全成熟,MRI检查时需要注意扫描参数的调整以获得更清晰准确的图像。女性患者在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下,一般不影响MRI对SAH的诊断,但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有特殊病史如脑血管畸形等的患者,MRI可以更好地显示病变与出血的关系,有助于明确病因。
2.慢性期表现
发病2-3周后,MRI可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一些继发性改变,如含铁血黄素沉积等。在T2加权像上可看到低信号的含铁血黄素沉积,这是红细胞破坏后含铁血黄素沉积在蛛网膜下腔的表现。对于长期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的患者,MRI能更细致地观察脑部组织的慢性改变,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饮酒的患者可能存在脑血管的慢性损伤,MRI上可能会有更明显的继发性改变体现。
三、脑血管造影表现
1.动脉瘤相关SAH
对于怀疑动脉瘤导致的SAH,脑血管造影是金标准。可清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动脉瘤多呈囊状或梭形,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及其主要分支。不同年龄的患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可能略有差异,儿童较少发生动脉瘤,而成年人中,女性在妊娠等特殊时期可能因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因素影响动脉瘤的发生发展。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更高,在脑血管造影上可更清晰地显示动脉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以便制定治疗方案。
2.血管畸形相关SAH
对于血管畸形导致的SAH,脑血管造影可显示畸形血管团的形态、范围等。血管畸形包括动静脉畸形等,表现为异常的血管团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等可能增加血管的负荷,影响血管畸形的状态,进而影响SAH的发生和脑血管造影的表现。在女性患者中,月经周期等因素一般不直接影响血管畸形的脑血管造影表现,但临床诊断时需结合整体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