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一般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有意识障碍表现,包括轻度及中重度;有眼部症状,如瞳孔改变、眼球活动障碍;有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还有其他症状,如癫痫发作、发热,且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患者症状可能有差异。
一、一般症状
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为剧烈的全头部胀痛或炸裂样痛。这是因为血液刺激脑膜及神经等结构所致,约9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头痛症状,且疼痛程度往往较为严重,部分患者难以忍受。例如,有研究显示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头痛发生率可高达95%以上。
恶心、呕吐:常与头痛伴随出现,由于颅内压升高以及出血刺激胃肠道等因素引起。患者可频繁出现喷射性呕吐,这是因为颅内压增高导致呕吐中枢受到刺激,进而引发呕吐反应。
二、意识障碍
轻度意识障碍: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短暂的意识模糊,对外界的反应较迟钝,但一般还能配合简单的指令动作,生命体征相对平稳。这可能是由于出血量较少,对大脑功能的影响相对局限,尚未导致严重的脑功能受损。
中度至重度意识障碍:当出血量较多时,患者可出现嗜睡、昏睡甚至昏迷。昏迷程度可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来判断,GCS评分越低,意识障碍程度越重。例如,GCS评分在3-8分属于重度昏迷,患者完全丧失意识,对任何刺激均无反应,同时可能伴有瞳孔变化、生命体征不稳定等情况。这是因为大量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压迫脑组织,导致脑功能严重受损,影响了意识中枢的正常功能。
三、眼部症状
瞳孔改变:可能出现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这是由于出血导致颅内压增高,引起脑疝形成,进而压迫动眼神经等结构,导致瞳孔异常改变。例如,当发生小脑幕切迹疝时,可出现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随着病情进展,对侧瞳孔也可逐渐散大。
眼球活动障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眼球运动受限,如不能正常向上、向下或向两侧转动等。这是因为出血累及了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团或神经纤维,导致眼球运动功能障碍。
四、脑膜刺激征
颈项强直:患者颈部肌肉紧张,被动屈伸颈部时阻力增大。这是由于血液刺激脑膜,引起脑膜受到炎症刺激,导致颈部肌肉反射性痉挛。
克氏征阳性:患者仰卧,膝关节屈曲成直角后,伸小腿受限,出现疼痛等不适。
布氏征阳性:患者仰卧,前屈其颈部时发生双侧髋、膝关节屈曲;压迫其双侧面颊部引起双上臂外展和肘部屈曲。脑膜刺激征的出现是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液刺激脑膜,引发一系列脑膜受激惹的表现,多见于出血量相对较多、病情相对较重的患者。
五、其他症状
癫痫发作: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可能出现癫痫发作,表现为肢体抽搐、口吐白沫、意识丧失等。这是由于出血导致大脑皮质受到刺激,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尤其是在儿童患者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癫痫发作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需要密切观察。例如,有研究发现儿童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癫痫发作的发生率约为5%-10%。
发热:在出血后的一段时间内,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一般体温在38℃左右。这可能是由于血液吸收引起的吸收热,或者是合并了颅内感染等情况,但相对来说吸收热更为常见。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发热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体温调节中枢相对不稳定,发热可能更为明显或变化较快,需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可能会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患者由于颅骨和脑组织的特点,可能在意识障碍等表现上与成人有所不同,更需要仔细观察和早期识别;女性患者在症状表现上一般无特殊差异,但需要结合其月经等情况综合判断;有高血压等基础病史的患者,可能在原有症状基础上,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会更加复杂,病情变化可能更快,需要更积极地进行监测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