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是指发病后一定时间内已停止的出血再次发生,1-2周内高发,第24天风险更高。其相关机制包括动脉瘤因素和血流动力学因素;临床表现为症状突然加重、意识状态改变;诊断靠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预防需控制血压、稳定情绪、避免用力排便;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及有基础病史者有相应注意事项,需分别密切监测、谨慎处理和严格防控。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定义
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是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后的一定时间内,原本已经停止的出血再次发生。通常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12周内是再出血的高发时段,其中第2天到第4天的再出血风险相对更高。
二、再出血的相关机制
1.动脉瘤因素:颅内动脉瘤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动脉瘤壁存在结构薄弱等问题,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后,动脉瘤可能再次承受血压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容易破裂导致再出血。例如,有研究发现,未及时处理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再出血的风险显著高于经过有效干预控制的患者。
2.血流动力学因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可能出现紊乱,血压的波动容易影响血管的稳定性。当血压升高时,血管承受的压力增加,对于已经有损伤的血管(如动脉瘤周围血管)来说,就更容易发生破裂再出血。比如,一些患者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如果存在情绪激动、用力排便等情况,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就可能诱发再出血。
三、再出血的临床表现
1.症状突然加重:患者原本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会突然明显加重。例如,原本头痛是轻度的,再出血后头痛程度可能急剧加剧,难以忍受,同时恶心、呕吐的频率和程度也会明显增加。
2.意识状态改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加重的情况,从原本的清醒或轻度意识障碍变为嗜睡、昏睡甚至昏迷。这是因为再出血导致颅内出血量进一步增加,压迫脑组织,影响了脑的正常功能。
四、再出血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初步判断是否有再出血的重要检查方法。再出血时头颅CT可见蛛网膜下腔、脑室内等部位的高密度影较前增多。例如,通过对比前后两次头颅CT检查结果,如果发现出血范围扩大、密度增高影增加,就高度提示再出血可能。
头颅MRI:在出血早期可能不如CT敏感,但对于一些亚急性或慢性的再出血情况,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出血灶的情况。例如,通过MRI的FLAIR序列等可以更精准地判断脑组织内出血的情况以及周围组织的水肿等改变。
五、再出血的预防措施
1.控制血压: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要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维持在合理范围内。一般来说,需要使血压保持在略低于发病前的水平,避免血压过高导致再出血风险增加。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可能有所差异,例如对于老年患者,血压控制在相对稍高但安全的范围,同时要考虑到患者的基础病史等情况。
2.稳定患者情绪:避免患者出现情绪激动等情况,因为情绪激动可导致血压升高。医护人员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家属也应多陪伴患者,营造稳定的心理环境。例如,对于年轻患者,要耐心向其解释病情和注意事项,缓解其紧张焦虑情绪;对于老年患者,要多给予关心和安抚。
3.避免用力排便:鼓励患者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对于存在便秘风险的患者,可以适当使用缓泻剂等。例如,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用力排便时腹压增加,容易导致血压骤升,从而诱发再出血,所以保持大便通畅非常重要。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本身血管弹性较差,再出血的风险相对更高。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更加密切监测血压、意识等情况,严格控制血压在合适范围,同时要注意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的其他基础疾病对再出血的影响,如糖尿病等,要在控制基础疾病的基础上预防再出血。
2.儿童患者:虽然儿童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再出血,后果可能更严重。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维持内环境稳定,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在使用药物等方面要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来预防再出血等情况,密切观察儿童的神经系统症状变化,如神志、肢体活动等情况。
3.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本身有高血压、动脉瘤等基础病史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在预防再出血方面要更加严格。比如有动脉瘤病史的患者,除了控制血压等一般措施外,可能需要更早地考虑针对动脉瘤的进一步治疗措施,如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等,以从根本上降低再出血风险。



